第135部分(第3/4 頁)
交上去,再給我們幾百個人也不夠啊!”
“平時存在僥倖心理,真到大戰的時候就出事了,本官以前就跟你們說過,刺史向來是報喜不報憂,州府都尉們都只希望不出亂子,時時要去各州巡查甲庫兵馬的情況,你們就只關心邊關。”
雷尚書眼底全是紅絲。
“這下躲都躲不過去了!”
“誰知道鄉兵的情況這麼差!去年陛下還在誇獎我們募兵和農事兩不誤,現在就罵都是群烏合之眾了,又不是久戰之地,不是作亂,哪裡需要保持那麼多的兵馬,兵部的銀子也不是大水淌來的!”
兵部右侍郎狠狠地拍了下桌子。
“這些兔崽子,吃空餉吃的這麼狠!”
劉凌坐在一旁,沒有參與到兵部的討論之中,而是翻看著歷年來的軍冊,按照最差的情況,既東南諸州三分之一空餉人頭和四倍的編役的數字來計算現有地方鄉兵的數量。
饒是他心算能力驚人,也不過才算了十分之一的數字,可這麼一算下去,可謂是膽戰心驚,越算越是握不住筆。
缺了三分之一的兵丁,就代表國家交給各地軍營耕種的“公田”收益有三分之一中飽私囊到各地將領手中,因為將士們糧草的來源大多數來自於駐軍所在之地劃分給軍營的“公田”,將士們農忙時種田,閒時操練。
公田的配給要大於軍營將士的數目,所以多餘的田往往還租佃出去,除了士卒們耕種後得到的收成用於軍中,租佃出去得來的換做銀錢,以高利貸的形式經營收取利息。這些收入用作軍隊的公用和將領們的開支,也包括平時維護兵甲、馬匹的草料、武備等,所以兵部才說有的軍府損耗幾年才報一次,因為這一筆開銷,很少是從兵部直接走的。
只有打仗時大量徵召人手,需要新的兵甲和武備,才會由兵部統一調配,否則地方軍日常操練都要從京中調撥這些戰爭物資,豈不是要活活累死?
“諸位大人,你們有沒有想過,各地軍營和都尉府不報損耗,不是因為軍營中的損耗小,而是……”
劉凌丟下筆,重重抹了把臉。
“因為根本沒有什麼操練,或者是貪汙倒賣軍備太過,武備庫裡已經沒有了東西,根本就沒什麼損耗,為了擔心你們核查損耗數字,索性乾脆不報損耗了?”
劉凌的話一出,兵部衙門裡在尚書書房裡齊聚一堂的主管們赫然一驚,兵部右侍郎更是直接大呼:
“那怎麼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我剛剛細細算了一下,就拿關中最繁華的秦州來說,鎮守秦州的地方軍數量是四千五百餘人,這些還不包括守衛城池計程車卒和地方上維持治安的差吏。”
性情溫和的劉凌第一次露出這麼冷厲的表情:“這麼多軍隊,而且數量還在逐年遞增,按照十年前兵部核算軍隊人數而授田的面積,能夠維持軍隊日常的糧餉就已經很勉強了,更別說軍中常備馬匹、操練時箭矢和刀槍等日常的消耗……”
雷尚書聽到劉凌的說法,難以置信地拿起他案前計算的稿紙,發現上面密密麻麻的寫著一堆數字,有的是一個成年男人一日的消耗,有的是刀槍箭支損耗的估計數字,然後是土地的畝產,糧食市價售出的數字,武備的市價等等,零零總總,寫了滿紙。
他並不精通計算,但粗粗一看,也知道劉凌用的是商家最常用的記賬格式,雖然數字凌亂,但分類精確,往下一合計,竟估出近二十萬貫的差額!
這還只是一州之地,只是差額而已!
整個朝中去年歲賦不過兩千七百萬貫,各地富州不過歲賦兩百萬貫,貧瘠的州府一年連五十萬貫都沒有,這還是包括糧食在內折價計算的。
就算秦州之地的都尉府自己鑄幣,一年也鑄不出二十萬貫來,這麼大的虧空,他不但有三年沒報過損耗了,年年報給兵部的存糧和武備都是充足的。
他底下的兵都喝西北風不成?
“這……這怎麼可能……”兵部尚書嚥了口唾沫,看著秦州都尉府幾位主將的名字,蒼白著臉道:“這幾位都是老將,因為政績突出,這幾年損耗少、兵甲武備和人員操練情況都不錯,陛下還下令兵部嘉獎過……”
兵甲報的損耗少,說明該地的將領已經自己透過經營公田,或是削減軍營不必要開支等辦法自行在當地補齊了日常的損耗,所以需要中央補貼的地方就少。像這樣同時能夠練兵又能會經營的將領在什麼時代都是寶貝,所以皇帝才會下令嘉獎,以鼓勵各地將領紛紛效仿。
可如果情況不是他們想象的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