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1/4 頁)
代朝的軍制,除了邊關上世代為兵將的世兵,大多采取的是募兵制,各地根據防務的需要募集士兵,統一有軍中操練和指揮,閒時操練,忙時耕種,若有徵召,立刻入軍。
這樣的好處是保證了農業生產,但士兵的素質就全看將領的水平。而且沒有大戰即使從軍也不容易晉升,國家又承平已久,沒多少人願意當兵,情願在家種田。
所以為了刺激男兒當兵,軍中便有了種‘編役’,就是當兵後,當地軍隊可以徵召一部分士卒的家屬入軍充當雜役,譬如廚子、馬伕、傳令官等等,沒有糧餉,只管飯。
這原本是為了照顧士卒兼顧家庭的德政,可以讓士卒安心在軍中當兵,卻漸漸成為了一種難以根除的陋習。
說到這種陋習,還跟軍中普遍有吃空餉,拿空頭的慣例有關。往往軍中上報自己有三千人,能有兩千個人就不錯了,所以剩下那一千個人虛烏有的“名額”下面往往可以掛上一到兩個‘編役’的名額。
軍中但凡有些能力或是錢財的,都為家中的老弱病殘覓了幾個“編役”,或是掛了吃空餉的“人頭”順帶再來個“編役”,如此一來,滿營的那麼多人在加滿制的編役,就可能變成只有一半的兵丁,卻有超過四倍的編役,滿營都是老頭老太太加光屁股小孩、體質柔弱的女人,也就不奇怪了。
像這種一打仗就拖家帶口的,戰鬥力能強到哪去,可想而知。況且為了家小的安全,逃兵情況也非常嚴重,根本就是一戰即潰。
蘇武義年輕時是涼州名將,出身將門,從小受到的都是兵家的正統教育。成年後打了幾次勝仗,又有家中餘蔭,很快就升入京中,成了禁軍一名中郎將,也算是赫赫有名。
但他在行伍之中幾乎混了半輩子,也沒見到這種傳說中的“兵老虎”,所以當發現應虎符而來的都是明擺著謀取兵甲武器、佔朝廷便宜的,立刻拿了幾個想要看他笑話的地方將領來,拖出轅門外斬了,把人頭掛在轅門上,想要殺雞儆猴。
結果這一斬,頓時像是炸了營一般,不過是一夜之間,三萬多來投效計程車卒,竟跑了一大半。
蘇武義得到訊息後,命令看守營門計程車卒和京中帶來的禁衛軍阻攔,卻被“編役”們的屎盆子、爛菜、唾沫等物噁心的暈頭轉向,對方又人多勢眾,不但沒有攔成,還在踩踏中被傷了近千人。
更可恨的是,這些“兵油子”子們走的時候還趁亂牽走了許多戰馬,搜刮了不少兵甲,等到蘇武義第二天清點武備,差點沒罵娘。
而那些剩下來的地方軍,也不是就是為了殺敵立功,而是大多在地方上還有家累,不敢跟著一起跑,怕連累族中的。也有一部分想看蘇武義的笑話,再趁機謀一些好處的。
蘇武義雖然能打仗,在京中人緣也好,但京中為了在東南戰事上打得漂亮,“以德服人”,所以挑選的這位宿將是個正人君子,君子遇見這樣的事情,沒氣暈過去就已經是好事,更別說拿出什麼手段來了。
還是隨軍過去的鴻臚寺典客魏乾幫著蘇武義的幾位副將收攏了殘兵,清點了損失,又想法子安穩剩下來的地方將士,只是士氣經此打擊之後,一落千丈,恐怕沒辦法在短期內出兵剿滅叛逆。
而且那些“兵痞”和“編役”要真送去和蠻人作戰,恐怕還不夠蠻人下菜的,不經過操練,實在是用不得。
蘇武義事後跟著魏乾仔細詢問,才知道他之前殺的那幾個將領雖然不是什麼大將,但他們手下計程車卒全是同族同鄉,有的有血緣關係,有的有姻親之誼,蘇武義為了敲山震虎殺了幾個敲竹槓敲得最厲害的,結果這些人的同族同鄉就不幹了,加上蘇武義也不像是個“識趣”的,發財的路也被堵了,所以剩下的人再煽動了其他人,一下子就跑了沒影。
蘇武義還肖想著去找,卻被當地的官員苦笑著制止了。
但凡在當地募兵計程車卒,往往一出事就逃回家裡或鄉中,這些人全靠軍中“蒙蔭”生活,一人當兵,全家不愁吃穿,舉族包庇之下,不但幫著隱藏蹤跡,有時候還會驅趕官差,不准他們捉拿逃兵。
南方人數比關中和江河流域要稀少的多,這些逃兵逃回山中或家鄉,軍中沒有了足額計程車卒,只能繼續招募,於是這些人再改名換姓,重新出來當兵,如此反覆,根本沒有辦法徹底根植逃兵問題,除非你想當光桿司令。
大軍未到戰亂之地就停住了,周圍駐軍的百姓又聽到軍營裡有衝殺喊叫之聲,第二天當地的醫官都被派去了駐地,又有說軍營裡少了不少人,立刻就有各種流言蜚語傳出,弄的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