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上個世紀50年代的臺灣,這本書就像教科書一樣大量印行。它教給我的第一點就是要明白師道尊嚴,唸書的人,不管將來唸成什麼樣子,老師永遠都是老師,你始終要尊重他,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你在老師面前注意禮數,絕對是必要而且有意義的。
這本書還講了胡適那一派學人做學問的方法,比如說,應該如何揚長避短選擇學術課題,什麼樣的文章可以寫,什麼樣的文章不能寫,考據的文章該怎麼寫等等。在整個大學四年裡,我都反覆體味這些內容——也很難找到比這更好的學術研究入門手冊了。
另外一本書是《英華大詞典》,很老的版本,定價才9塊錢,但是收詞很多。我沒有用過文曲星什麼的,遇到生詞就抱這個大詞典,後來越用越快,和人家用電子詞典的速度差不多了。
就帶著這兩本書,我第一次離開溫暖溼潤的四川盆地。在進機場安檢門的時候,我對送行的爸爸媽媽做了一個“V”字手勢——我是有準備的,我要在北大找到我自己的路!
性格和習慣將決定你的命運
張銳VS任羽中:性格和習慣將決定你的命運。
張:我們在上大學之前真的很不一樣,生活的方式還有對自己的認識都相差很多,不過對大學的想法是一樣的,大學應該是一個發展完善自己的地方,有很多機會的地方,上大學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機遇,你到那裡去尋找人生的使命。大學生活不是每天坐在草坪上唱歌。
任:在選擇專業的問題上你比我成功,儘管我現在也並不覺得國際政治專業怎麼不好,但當時完全有可能再瞭解更多的資訊,再慎重一些。我那會兒覺得只要能上北大,哪個專業都不錯,但其實不同專業未來的發展完全不同。最近幾年,甚至還有好多從北大、清華退學回家重新參加高考的例子,一方面我佩服他們的勇氣和決心,一方面也覺得是一種浪費。
張:呵呵,那歡迎你到法學院來讀博士。
任:其實中學階段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培養一個好的習慣,習慣與性格的發展也是相關的,習慣好了,性格就好。比如說你因為轉學多的緣故,所以能夠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性格比較開放,這對今後的發展很關鍵。
我想,對高中生來說,參加你們年級的足球隊可能是一個好辦法,到學生會做一些組織工作也不錯。有一些這樣的經歷,上了大學會更快地進入角色。
張:在大學裡邊,有學問的學生總是最受賞識的,所以從中學開始就應該儘可能地多讀些書,尤其是經典。
任:比如我推薦的《師門五年記》?哈哈。
張銳:
大學生活的前100天也許已經決定了後面四年是精彩或是平淡。與其參加一個社團,為什麼不自己創立一個社團?與其參加學生會,為什麼不去競選學生會主席?在大一的時候,我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
第三章(一)大學,絕對是一場短跑
人生是一場短跑還是一場長跑?這似乎是個奇怪的問題。如果是短跑,你知道不得不咬緊牙關,不遺餘力,力圖從第一秒開始領先,在短短的幾十秒鐘內爆發出全部的潛能。如果是長跑,也許你還會想想如何分配體力,在開頭的時候策略性的低速,有時也能夠給自己在落後時一個可以接受的心理藉口。
人生是一場短跑還是長跑?我不知道,還在跑。大學是一場短跑還是長跑?剛剛跑完的我,回頭看這四年,一切似乎都發生在電光火石的剎那——短跑,大學,絕對是一場短跑。
既然是短跑,那麼起跑的優劣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大學的起跑,其實就是在適應。適應得快,佔據了有利的首發位置,狀態迅速地調整到最好,再往下跑你就會發現已經在隊伍的前端,而接下去的,後面不斷要衝上來的對手,和前面你不斷第一個看見跑道的情況,都會促使你習慣性地全力奔跑、保持領先。當領先變成了一種習慣——猶如那句廣告詞一般——一切都變得那麼自然。跑步如此,F1如此,大學生活如此,所有的事情也都如此。
我是拖著兩個箱子揹著一個大包一個人站在大學的起跑線上的,兩個“歷史悠久”的箱子似乎來自父母結婚時重要的財產組合之中,因此我也心安理得“婉拒”了他們要求送我到大學報到的“虛榮之旅”。當我站在兩位年輕的博士班主任面前時,他們既詫異我一個人拖著兩個大箱子從廣東自己跑了過來,又詫異我成為了整個法學院第一個報名的學生——在正式報名的前一天就到了昌平園這個京郊毗鄰明朝皇家墳墓的荒涼的地方(關於“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