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鱸嚼叢街匾�牟糠鄭�懷莆�隤ublicSector(公共部門)、BusinessSector(商務部門)並駕齊驅的TheThirdSector。在西歐,NGO所擁有的財富資源已經佔到了GDP的3%到5%,他們的活動領域從文化交流、環境保護、促進弱勢團體的福利、關注青年人發展,到遊說政府立法、促進企業採取新的技術措施等等。
這樣一個強大的NGO文化氛圍,使得有很多年輕人將在NGO裡工作視為首選的職業機會,因為在他們看來為NGO工作往往可以從事一些很有意義的事情。在歐洲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往往會像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創業一樣,找到幾個知己,去成立一個NGO,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NGO透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達到改變社會、促進社會進化的目的。在我們訓練的後半段,歐盟與歐洲青年中心訓練與計劃部門的負責人與其他專家們一起,為我們密集而系統地講述瞭如何策劃與實施一個好的方案。
但我所記憶猶新的是,當我遇到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NGO——WorldWildLifeFundforNature(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前任籌款總裁RichardHamilton時,我告訴他中國現在還沒有多少NGO,他對我說:“五年前我第一次去印度時,那裡的人從來沒有聽說過什麼NGO;五年後,你猜現在印度有多少註冊的NGO?——近一萬家。中國,遲早也會有NGO興起的一天,也許就是在明天。”
“
D)Perspective+Identity+Thinking+Practice=Future(視角+身份+思考+實踐=成功)
這個公式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在布拉格之行後,當我第一次試著整理自己被填塞了太多新的資訊的腦子時,我首先寫出的就是這個公式。我希望對這個公式簡單的闡釋,能夠成為這篇冗長文章的一個好的總結。
Perspective:在西方的教育觀念中,一個人的視角永遠是決定他思維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永遠是在分析問題與做出決策時最重要的依據之一。而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裡,Perspective從來都不是一個明顯的需要訓練與特別留意的思維工具。
當我在布拉格的一家書店裡,偶然抬頭看見一幅世界地圖時,我突然弄明白了一個一直我就不太清楚的問題:為什麼中國被稱為東方?甚至是“遠東”?我們明明不是在美國的西方嗎?在那幅地圖上,我清楚地看到:地圖的中央是歐洲與歐洲下面的非洲,隔著大西洋在地圖左邊的是北美洲與南美洲,在地圖的右邊,廣闊的歐亞大陸一直延伸下去,穿過荒涼的西伯利亞、蒙古沙漠與青藏高原,中國,北京,遠遠地處在地圖的邊緣。
這就是一種Perspective上的差距,我們已經太習慣於看著中國在世界中心的地圖,而當我們突然發現歐洲人的Perspective把中國放到了世界的邊緣時,我們真的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其實,無論是以歐洲為中心,還是以中國為中心,都不是正確的。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要具備GlobalPerspective,特別是當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未來,將與來自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的競爭者聯絡在一起的時候。
Identity:中國人的Identity就是中國人。當我在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人交流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多麼為自己的這個身份自豪。中國人的Identity代表著古老的文化,代表著飛速的發展,代表著不可忽視的力量,代表著在國外學校裡成績最好的學生。同時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對於來自不同文化和種族的西方的年輕人,他們同樣也為自己的特殊的Identity感到自豪,儘管他們可能是住在德國的波蘭人,住在義大利的愛爾蘭人,但是他們從來都不試著去刻意的模糊或是改變自己文化身份,在他們看來,放棄自己原有的Identity,本身是一件極不值得尊重的事情。
ThinkingandPractice:在我們的教育裡,學習現成的知識在很長的一個時間裡被放在比思考更重要的位置上,但實際上知識比較容易掌握,而創造知識卻太難了。在我們訓練的時候,就是不斷地被要求進行創造性、批判性的思考。而且有了新的想法,就應該去實踐,去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獲得經驗。
中國的青年是中國的未來,世界的青年是世界的未來。當人類社會和歷史在不斷的總結中逐漸意識到青年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