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來之客。他有氣無力地拿起電話:“接熊式輝。”
“請稍等!”接線員立即接了過去。杜聿明必須得找熊式輝商量下一步的計劃了。
但熊式輝怎麼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這個圓滑的政客在軍事問題面前只能聽著杜聿明的分析,並不時地回應以“行行”“高明”等語。
杜聿明只有苦笑:都這個局勢了,還有什麼高明可言?二人商議半天,最後發現只有一條路可走:派“剿總”副司令鄭洞國去南京向蔣介石求援。
鄭洞國帶著杜聿明的囑託,面帶憔悴地登上了南下的飛機。雲層在飛機下輕輕飄遊,而鄭洞國的心情反而更加沉重了。
到了南京,一走下飛機的扶梯,鄭洞國便匆匆地趕往蔣介石的官邸。
蔣介石面容嚴肅地接見了這位來自東北前線的高階將領。他靜靜地聽著鄭洞國彙報東北的形勢,眉頭卻越皺越緊了。待彙報完畢,蔣介石沉思了一下,冷冷地說:“東北的情況確實很嚴重,你們現在一定要穩住局面。目前無法再派軍隊到那去,你們要自己想辦法。”
鄭洞國剛想進一步解釋,蔣介石擺了擺手:“你不用說了,東北有難處,別的地方也有難處,現在到處都是難處。在哪也抽不出兩個軍來調往東北,就連53軍也不能回去了。”
蔣介石站起身,走到鄭洞國身前:“根據目前情況,我軍暫時在東北採取‘收縮兵力、重點防禦、維持現狀’的方針,將來再待機出動。現在要增加兵力是絕對不可能的。”
鄭洞國無言以對。
正在瀋陽躺在病床上輸液的杜聿明聽到鄭洞國的回覆後,良久不語,最後只是無奈地長嘆了一聲:“看來,今年這個春兒,是沒開好呀。”
此時正是1947年的4月,杏花再次綻放在松花江沿岸,冰雪消融,香飄十里。
林彪穩坐在雙城,仔細地計算著國共雙方的實力。民主聯軍經過轟轟烈烈的剿匪鬥爭和土地改革,已經有了比較鞏固的根據地,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擁護和支援空前熱烈。地方政權建設起來了,後方基地也擴大了。翻身農民積極參軍,部隊的人員和裝備都得到補充,作戰部隊人數已達到25萬,地方武裝近22萬,共46萬。而國民黨則有作戰部隊36萬,地方武裝12萬,共48萬。雙方的兵力在人數上已相當接近。但由於國民黨的軍隊裝備精良,且控制著東北的大中城市和鐵路公路交通網,同時又將民主聯軍分割在南北兩處,在總體上仍然佔據著優勢。
林彪眺望著四平,那是最讓他耿耿於懷的地方。這一年夏天,應該是一雪舊恨的時候了。他想,這一次,要讓南北兩部分民主聯軍彙集在一起,將兩隻拳頭合成一把鐵錘!
4月8日,林彪電告南滿的陳雲、肖勁光和肖華:東北局決定將我軍戰略主攻方向與主要力量使用於南滿,北滿將於江水完全融化後派出8個師直下南滿,進行大規模作戰,南北合兵,集中一處,以確保東北戰局的根本變化。
“今年一定要大打一番!”林彪暗暗地下了決心。他在雙城召集師以上幹部開了十多天會,作戰前思想準備。5月初,東北局又集中學習了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並於5月5日透過了《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即著名的“五五決議”。
“五五決議”對東北目前的形勢作出了總的估計,認為東北地區的敵我力量已發生了有利於我的很大變化,自“七七決議”後,先後有12;000多名幹部下鄉,領導東北人民進行土地改革運動,基本上摧毀了敵偽殘餘封建勢力。在此前提下,群眾參軍參戰的情緒高漲,主力部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初步的根據地已經建立起來了。同時,國民黨軍的力量則有了很大的削弱,蔣軍主力7個軍21個師被我殲滅9個半師,尤其是冬季作戰被殲滅5個多師,而蔣軍最精銳的新1軍每個師都被殲一個團。這個打擊使蔣軍士氣迅速下降,機動兵力頓感不足,不得不由進攻轉為所謂的“機動防禦”。而我軍則從防禦逐漸轉入反攻。這就在東北全黨面前提出了新的任務,即積極組織力量,全力準備大反攻。大量殲滅敵人,收復失地,鞏固和擴大解放區。
“五五決議”不僅僅是一份形勢分析,同時也是向國民黨軍發起進攻的戰鬥動員令。
“渡江南下!”5月8日,林彪發出電令。
北滿主力第一、二縱隊和獨立1、2師共8個師火速奔赴松花江岸。200多隻船劃開波浪,分別從五個渡口啟動,橫跨松花江。民主聯軍毫無聲息地進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