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部分(第1/4 頁)
人,不管是小貝還是蘭帕德,基本上都能找到空當,轉移進攻後立刻爆掉他們的防線。
浪漫足球?再見!
如果不是英格蘭運氣稍差,他們早該進球了。
而當阿根廷意識到邊路防守的薄弱時,英格蘭沒轍了嗎?
不,相應的。阿根廷加強邊路防守,英格蘭這邊的邊路防守壓力就會下降。
那麼。釋放出來的,便是邊後衛。
這是奧德里奇對本場比賽的第二個著重安排,第一個是麥克馬納曼的活動位置,與上一場打瑞典截然不同,第二個就是阿什利科爾和菲爾內維爾,首先發威的,就是阿什利科爾。
如果奧德里奇能夠聽到英格蘭現場解說,聽到萊因克爾談及74年世界盃決賽,他不指揮球隊的話,會有興趣與萊因克爾暢聊一番。
沒錯,74年世界盃決賽,誕生了一個足球場上最神秘,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場上Juésè。
這種Juésè存在於邊路,在此後長達30年,甚至未來,都會成為足球場上決定勝負之一的Juésè!
邊路球員,在大眾認知中,無非三大類,邊後衛,邊前衛,邊鋒,根據作用又能分很多Juésè,比如助攻型邊後衛,古典邊鋒之類的。
邊路Juésè的重要性,往往是劃時代的,古典邊鋒的消亡,英格蘭撤邊鋒設邊前衛問鼎世界等等。
而足球發展到當代,基本形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3個半後衛”,沒有球隊的四後衛是一成不變的只承擔防守任務,激進的球隊,兩個邊後衛都能助攻上去,佔據邊前衛位置,邊鋒位置,但一般球隊,是不敢如此投入巨大,因此在流動的比賽進行時,通常是三個後衛,單邊助攻,同時防守時還要回來,也就是不管怎麼變,主體是3個半,少的半個,便是參與進攻去了。
而對於世界一流強隊,防守至少要保證鐵三角,雙中後衛加上一個中場,這既保證了一定的橫向防守,又兼具層次感,像未來皇家馬德里擺著看似Bùcuò的後衛線卻後腰形同虛設毫無層次地讓對手衝擊,防守糟糕也就不奇怪了,那是違反足球戰術發展潮流的。
在保證防守鐵三角的情況下,中前場的球員如何排兵佈陣,進攻體系如何運轉,讓無數教練絞盡腦汁,有的名垂千古,有的默默無聞,當發展到極致時,邊後衛的作用就開始被逐漸重視,從58年世界盃開始,助攻型邊後衛就登上世界最高舞臺,普及,流行,發展下去,似乎也變得再無秘密可言。
來到74年世界盃,那時,全攻全守的荷蘭震驚世界,荷蘭進攻有多猛?5勝1平僅失1球挺進決賽,一球不失完勝南美三雄,場均射門次數超過20次!打瑞典,36次射門,打阿根廷,瘋狂的40腳射門!在這種瘋狂進攻的投入下,他們才只丟了一個球,這才是攻守巔峰的表現。
決賽在慕尼黑舉行,西德隊迎戰荷蘭,沒有人不懼怕荷蘭隊,西德隊也不例外,他們在為如何擊敗荷蘭而苦思冥想,這時,克拉麥爾,一位對德國皇帝貝肯鮑爾自由人思路有起源影響的人向西德隊推薦了一套技戰術打法,專門剋制荷蘭隊的全攻全守,說白了,就是在發現破綻的基礎上去抓住機會。
比賽中,看似是邊前衛的邦霍夫是一條邊通吃,並在一次衝刺超過40米在底線創造了機會,這才有了穆勒打入的致勝球。
那場比賽讓荷蘭隊榮獲無冕之王,他們太瘋狂了,卻沒有拿到冠軍。
而德國隊,也給現代足球帶來了新的戰術思路,在邊路球員使用上。彷彿擊碎了一個壁壘。
一種全新的Juésè誕生。但沒有精確定義。因為這種Juésè在邊路,時而像衛,時而像鋒,沒有位置固定,沒有活動區域的固定,在歐洲,多數人叫這種Juésè為“變鋒”,義大利人取名為“轉動邊鋒”。阿根廷人則稱其為“鼓風機”。
為什麼這種Jués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你無法描述它的確切位置來定義他的場上名稱,把球場上各個位置的名稱數一遍,無論是拖後組織,九號半,突擊前鋒,柱式中鋒,邊前衛等等,這都有一個大框架或是立體感的描繪,唯獨這個Juésè,沒有。
這個Juésè又為什麼神秘?
因為主教練大多也無法描述清楚。應付外界就很公式化地說一些俗套的位置,記者妙筆生花卻也不願去寫。因為讀者會覺得是在糊弄人,就像克魯伊夫會私下對記者說他打的是312211陣型,可是記者會在報紙中這麼寫嗎?真寫出來讀者只會嘲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