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頁)
人;巴巴羅薩-瑞克,魏斯特-約瑟夫。此時,徐陽正在統帥部,他將在這裡與新上司埃裡希-曼施坦因見面,然後互相瞭解對方。以後這兩人就要在一起工作了,他們將合力組建一個新的裝甲師,原先預計的計劃被取消,第二裝甲師的番號被龍德施泰特搶去,徐陽將與一個陌生人共同籌建一箇中型坦克為主力的裝甲師。這幾年德意志的工業復甦了,兵器技術得到很高的發展。歷史從來都是靠戰爭在推動的,為了軍工事業,相應的科技技術高速的發展起來,首先被用在軍事上,最後受益的還是民生。文明一直都在殺戮中進步,在殺戮中毀滅。萊茵的勝利刺激了政府和國防軍,也讓民眾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一種有意的宣傳下,人民開始在政府的領導下全民備戰。這種備戰不是說大吼大叫,他們把熱情用在工作上面,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德國未來必將有一場戰爭,現在不準備,未來就什麼都做不了了。政府為了整頓軍備,在哈爾的建議下發行了一種‘冶金研究所證券’。冶金研究所是一個純屬虛構的機構,它的資本由各主要軍火生產廠家提供。德國政府用這種證券償付軍火購置費用,而在德意志銀行的擔保下,這種證券交到軍火生產商手中後將不兌現,或儘量把兌現期延後,利息由政府支付。這就相當於德意志銀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筆規模巨大的信貸。這個措施非常的成功,政府整頓軍備的錢不是從社會底層徵稅得來的,而是用未來的利益在與各大軍火生產廠家交換。德意志的軍備既得到了加強又沒有讓人民增加負擔,相反的,民生的建設給人民帶來了無限的好處,德意志的失業率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百分比。在國社黨上臺之前,也就是魏瑪共和國時期。製造軍火的原料和農產品都發生過短缺情況,軍隊的汽油儲備也即將耗盡,這種物資短缺是德國對外貿易面臨的苛刻條件造成的。國社黨上臺之後,政府既要照顧到軍費開支,又要滿足民間的經濟需求,這實際上是做不到的。直到1934年初,德國規定了最高工資限額,國家得以從全國歲入中抽調更多的錢,才得以償還了日益增加的公眾債務。魏瑪共和國留下的爛攤子無法一時間解決,這很大的影響了德意志第三帝國初期的策略,若不是帝國有一位好的財政部長,很難說德意志會不會就此沉淪下去。哈爾為了解決德國龐大的失業人口問題,不斷擴大的軍備需要刺激著軍火工業和相關產業的繁榮發展。將熟練的工人進兵工廠,不熟練的工人修築高速公路,這些失業大軍進入勞動力市場後,儘管平均薪金很低,但是社會的總體購買力增加了,人們也不用在飢餓線徘徊。人們讚美他們的財政部長,打從心裡感激上帝,感激一切可以感激的人,他們終於有一份工作,可以自力更生了。失業率的解決使德意志的治安問題也消失了,有了一份工作,沒人願意再惹事生非,他們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工作。當然,國內基本消費品的匱乏使得購買力的增加僅僅停留在帳面上。作為解決途徑之一,政府提倡人民大眾一種樸素的、農民式的簡樸生活,求溫飽不求奢華。號召人們用魚代肉,用黑麵包替代白麵包,用人造黃油替代真正的黃油。高階食品如野味、貝類、魚子醬、肥鵝肝和進口的高階酒類僅僅在大飯店和高階食品店裡出售,享用這些美味被宣傳為非德意志的、罪惡的和墮落的行為。普通的中產階級美味如熱帶水果、進口肉類、咖啡、白麵包和新鮮黃油,在德國的市面上也不是經常能夠見到。總體上講,貧窮的德意志經不起太多的消耗,政府要準備的太多了。人民也理解這種倡導,他們曾經潦倒而飢餓。奢侈?沒人願意。他們現在喜歡大炮多過於黃油!原材料是德意志最大的傷痛,缺少原材料的德國很大一部分原材料需要的國際社會購買,這也就有了哈爾提倡實行的‘備戰計劃’,德國將從中國、丹麥、蘇聯和東歐各國換取了大量農產品和原料,付出的則是先進的工業產品。說到中國,哈爾感到非常的頭疼。這個遙遠的國度有著令人羨慕的資源,可是她的工業卻是十分的落後,在那裡‘工廠’一個非常令人鬱悶的名詞,她有著巨大的資源卻無力開發。受到徐陽的影響,哈爾對中國很有好感,可是……他現在為難了。哈爾是一個公私分明的人,不可能犧牲德意志的利益去幫助心中有好感的國家,他留心觀察發現一個非常令人納悶的情況:那個國家竟然不要德國幫助她建設工業,寧願用大批資源換成品軍械也不願意花上幾年的時間建設自己的軍工事業。越是接觸得越多,越是讓人無語,哈爾明白這樣會有什麼後果,他甚至已經看到:這個國度將來……必將遭受磨難!備戰計劃甚至提到了如何利用佔領地的資源。工業投資結構將隨著經濟體系的負擔日益加重做出調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