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2/4 頁)
鬆快日子,可是就因受了你的教唆,她竟然對她嫡姐下藥,你覺得她還能再有個更好的前程嗎?”
胡姨娘惡狠狠的瞪著二太太道:“你少在這裡裝模作樣的假惺惺,本來你就沒想著要給我們芬姐兒說下什麼好親,這會子,先把我發落到那破廟裡去,還不知要怎麼擺佈我的芬姐兒,把她嫁到那等豬狗不如的人家去好搓磨她來洩恨!”
跟著她就破口大罵起來,其言語之粗俗,讓王嬤嬤這積年的老嬤嬤都聽不下去,喝止道:“姨娘嘴巴放乾淨些,快別胡說了,二太太才不是那等睚眥必報的人,方才二太太跟太夫人商量四姑娘的親事,提的兩戶人家都是極好的人家,而且二太太也說了,她原先答應給四姑娘的三千兩嫁妝銀子一分不少!”
胡姨娘聽到三千兩銀子,看了看二太太,有些將信將疑的道:“我不信,太太能有這樣兒的好心,竟還會以德報怨不成?”
王嬤嬤便把懷裡抱著的一個小匣子開啟給胡姨娘看,“這裡頭一共是三千兩銀子的銀票,二太太已經交給了老太太收著,好給四姑娘到時候備嫁妝,姨娘若是不放心,不妨再清點一遍,看看可少了你一兩半錢不成?”
胡姨娘才不理會她話裡的揶揄,掙開兩個婆子的手,接過匣子就一張一張的清點起來,好容易清點完了,將匣子還給王嬤嬤道:“怎麼給四姑娘挑了兩戶人家?到底是哪兩戶?”
二太太便對王嬤嬤道:“勞煩嬤嬤講給她聽吧,免得我說了她又不相信!”
王嬤嬤便道:“要依我說,姨娘和四姑娘也太過份了些,竟然生出那樣齷齪的心思來,也虧得二太太大人有大量,不跟四姑娘計較,還費心費力的替她挑了兩戶人家。之所以選了兩戶,是因為二太太說了,這其中一戶是她覺得好,可怕姨娘看不上,便特意按著姨娘的心意又選中了一家,請老太太過目。老太太也是知道姨娘有多眼高心大的,便讓我們來告訴姨娘一聲,就讓姨娘給四姑娘做主定下選哪家,橫豎姨娘是四姑娘的親孃,這親事最終由姨娘選定,也省得姨娘說我們虧待了四姑娘!”
胡姨娘眼珠子一瞪,“我選就我選,姨奶奶我還求之不得呢,到底是哪兩家?”
王嬤嬤便說道:“二太太看中的是一戶姓陶的人家,世代都是書香之家,家中在城北有一所三進的宅子,十頃田地,他父親曾任過翰林院的五經博士,如今父母雙亡,十月裡剛出了孝。他家中就他一個獨子,現身上已有了舉人的功名,因著守孝沒能參加今年的春闈,但聽說書讀得是極好了,等到三年之後必然是金榜題名。這四姑娘若是嫁過去,上沒有公公婆婆要侍候,下又沒有妯娌小姑要操心,一嫁過去就是當家少奶奶,關起來門過日子,可有多舒服!”
要王嬤嬤說,這實是門打著燈籠也難找下的好親事,可胡姨娘卻聽得眉頭一皺,說道:“這姓陶的家底也太薄了,十頃地,才一千畝田產,如今這田裡頭可沒什麼出息,一年下來能入帳二百兩就是好的了,難不成還要靠我們芬姐兒的嫁妝來養活他不成?那另一家呢?”
王嬤嬤微搖了搖頭,繼續道:“那另一個姓萬,不是京城人士,他老家在江西贛州府,祖上是做藥材生意的,家資鉅萬,便給他捐了個官,他在京中呆了幾年,又使些錢,謀了一個他老家贛州府的同知,還想再從京城的高門大戶裡再討一位貴女為妻,好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胡姨娘一聽,一拍大腿道:“這萬同知就很好,有財有勢的,比頭一個窮書生不知好了多少!”
王嬤嬤怕她一時沒拎清,忙提醒她道:“這萬同知雖說比那陶舉人家財多了些,又有個官職,可他家不在京城啊,芬姐兒若是嫁了他,可是要跟著他一道回江西贛州府的啊,到時候可就離京城有千里之遙了!還如嫁給那陶舉人,俗語說‘莫欺少年窮’,人家現在是舉人,說不得將來能金榜高中當大官呢!這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做人可別只圖眼下!”
胡姨娘冷哼一聲,對王嬤嬤這一番苦口婆心嗤之以鼻道:“這金榜題名是那麼容易的事兒嗎?說高中就高中呀,那怎麼二姑太太她兒子上回沒中個進士回來瞧瞧呢?這天底下不知道有多少讀書人一輩子考到老,頭髮都白了,還是個窮秀才、酸舉人,死活中不了進士!”
“遠嫁怎麼了?出京又怎麼了?橫豎她親孃都被關到那破廟裡了,就是她嫁到京城,我也見不到她,倒不如讓她嫁得遠些,免得留在京城被某些太太奶奶尋機報復!”
其實這胡氏是看中了那萬同知的身份地位,還有他家那萬貫家財,有這樣一個妹婿肯定是比那光桿子一個,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