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第3/4 頁)
歙縣縣令嘆了口氣,對諸人說道:“看來此事討逆將軍早已知悉,我等還是報與將軍,各自回縣中等候上令吧。”
他這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態度,反正孫翊已死,邊鴻手裡又握著孫翊謀反的罪證,大夥兒除了等待之外,似乎也沒什麼可做的。想到之前孫翊的拉攏之詞,有些人身上已經冒出冷汗,好在還沒踏上孫翊的賊船,他便被邊鴻殺死。若是稀裡糊塗的將縣兵調來歸孫翊指揮,只怕自己到時候也成了附逆謀反的一份子……
而邊鴻之所以要迫不及待的痛下殺手,除掉孫翊,就是怕夜長夢多,眼看江東局勢越來越危急,若是留下此人,恐怕真的會弄成什麼事。至於孫權那邊,其實並未給邊鴻下過什麼具體指示。說起來,還是邊鴻主動寫了密信向孫權告發,而孫權得知此事之後雖然心中憤恨,卻因分身乏術,只得讓邊鴻見機行事。
於是今天這個刺殺孫翊的機會,便立即被邊鴻抓住,同時也震懾了各縣令長,使得他們不敢再起異心。畢竟最有可能受到眾人擁戴的孫翊已死,其他人自然就不足為慮了。
不過邊鴻緊接著就得意忘形了,在他刺殺孫翊之後,太守府內固然亂成一團,但孫翊所親信的虎將孫高、傅嬰還在。兩人商議了一番,趁亂將邊鴻殺死,然後逃之夭夭……
宛陵城內接連發生的事件,使得春谷前線也受到影響,糧草也沒人組織輸送,軍械也耽擱在路上,再加上荊州軍步騎往凌陽而去的訊息,丹陽郡內一時間人心惶惶。
孫暠在得知孫翊被部曲刺殺之後,便立即領步騎五千餘眾往會稽而來,試圖先發制人,控制整個吳會的核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孫暠擔心自己的部曲之中,也有邊鴻這等人。不過他選擇的時機簡直糟糕透了,一方面孫權親自率兵大破洪明等豪強和山越叛亂,另一方面孫翊尚未有所動作,便被邊鴻以奉命討賊的名義殺死,孫權的威望愈發高漲。
所以當孫暠領兵到了會稽之後,便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會稽地方上的軍民據城固守,並且由時任富春長的虞翻對孫暠進行勸說。虞翻乃是江東四大世家虞氏的代表性人物,對於這樣的人,孫暠也只能捏著鼻子先聽他怎麼說了。
“孫策主公英年早逝,部屬應由主公之弟孫權統攝。如今重兵已圍城固守,且我已經與同郡吏士準備以命相搏,為新主除害。你自己權衡利害吧。”冷冰冰的丟下這麼一句話後,虞翻便沉默地望向孫暠。他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讓孫暠自覺退兵,從哪兒來打哪兒回。至於孫權會怎麼處置孫暠,那就不是虞翻所考慮的問題了。
孫暠聽了之後心一下涼了半截。虞翻是什麼人?別看他今年還不到四十歲,但在吳會聲望頗隆,除了家世顯赫之外,其本人也在經學上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他所說的話,除了代表虞氏的態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會稽郡各世家豪強的態度。
於是孫暠權衡利弊之後,乖乖的領兵退回烏程,屁都沒敢放一個……
得知這一系列訊息的時候,劉琮正在虎林軍中觀看諸將比武,孫翊謀事不密被部曲所殺,孫暠起兵之後被虞翻一言勸退,讓劉琮頗感無語。不過隨之而來的也不全都是壞訊息。李術派人來虎林密報,說其已經與廬江郡數家豪強牽上線,只是沒想到黃忠那麼快就攻克臨湖,迫使程普放棄了舒縣,使得他準備聯絡的豪強起事的計劃,無疾而終。但不管怎麼說,江東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開始考慮與荊州合作,這才是劉琮最為看重的。
至於孫翊,死就死了吧。他的死活雖然看起來對大局並無多少影響,但肯定會讓江東軍中的人產生不好的聯想,而當初舉薦孫翊接任的張昭等人,心裡會怎樣看待此事呢?裂痕一旦產生,若是再加上外力的壓迫,早晚會變成一道鴻溝。
此時已經是七月中旬,荊州軍各部進駐虎林也有一個多月了。從後方源源不斷送來的糧草使得軍心愈發穩固,而陳宮所主持的清軍事宜,也在蒯越、鄧羲等人的支援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第二批挑選出來的精銳陸續補充到各部之中,這其中還有一些預備役中的兵員。
隨著新兵的加入,各部人馬陸續補足,甚至比東進之前還略有超出,不過新兵想要迅速融入各部之中,尚需一段時間。別的不說,那些打老了仗的老卒看人的眼神,都與新兵完全不同。更不用說荊州軍各部一貫講究配合,步騎之間,水陸之間,都習慣了相互支援協作,而這些可不是光看旗號跟著命令列事就能做到的。
所以虎林軍營中會經常舉行各部會操演練,有時候打的還非常激烈,為此沒少麻煩醫護營的醫官和護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