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第2/4 頁)
亮本就如此打算,聽劉琮這麼說,心中暗自鬆了口氣。他想在荊州多留一段時間,並非僅僅是為了娶妻成親之事。
荊州如今的發展太過迅速,一年不到便取了江東。原本在諸葛亮想來,怎麼也要兩年左右的時間,誰知道孫權這麼快就兵敗身死了呢?江東之戰未能參與其中,說實話諸葛亮還是頗有些遺憾的。但領偏師入益州又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雖然眼下看來,並未達到之前預期的效果,不過誰又能說,對於將來全無益處呢?
因江東和交州俱已平定,劉琮實力大漲,相應的與這兩次出兵有關的將士和官吏也都各有封賞。加之留任的江東世家大族和交州世家,整個荊州內部的權利結構變化相當大。諸葛亮並不眼紅那些因功受賞的將士和官吏,但他感覺如果自己仍在益州,只怕與很多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因為劉琮要取益州至少要籌備一到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遠離中樞,始終不是件好事。
其實和黃承彥之女成婚之事,諸葛亮反倒沒有太多政治上的考量。黃承彥乃是當地名士,又一向與龐德公,司馬德操、徐庶等人交好,他主動提出以女婚配,諸葛亮對那位黃月英也有所耳聞,自然不會加以拒絕。至於黃承彥之妻與劉琮的繼母蔡氏是姐妹這層關係,他當時都未多加考慮。如今蔡家早已風光不再,但因蔡氏之故,並未徹底敗落,只是相比之下顯得非常低調,似乎已從荊州的權力格局中消失了一般。
對於未來形勢的發展,諸葛亮也有自己的判斷。他相信只要劉琮不出意外,吞併益州、攻取漢中,之後橫掃天下都是可以預料之事。那麼對於自己的定位,諸葛亮便有了新的想法。在他看來如今劉琮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於鋒芒畢露,而遽然奪取江東和交州,更需要加以治理。如此才能在當今這個亂世之中,積蓄實力,與曹操、袁紹爭雄。
畢竟曹操所佔據的關中、豫州、徐州等地,歷來是大漢人口眾多,文教發達,世家大族紮根之地。若是被曹操掃滅袁紹、劉備,得以統一北方,則天下形勢很可能會變成南北對峙。
如今劉琮並有荊、揚,底定交州,跨州連郡,氣勢洶洶,安能不讓曹操、袁紹等心中戒備?若是他們迫於形勢,暫時言和甚至結盟,都並非不可想象之事。到那時劉琮還能安心以大軍西進,謀取益州嗎?真若如此,恐怕就連張魯,都會按捺不住,自漢中跳將出來,直撲南陽。屆時北方處處警訊大作,劉璋再據險死守,荊州大軍陷入蜀中進退兩難,則荊州危矣!
這番分析,劉琮也是頗為認同的。他沉吟片刻,對諸葛亮說道:“正因如此,我才覺得並西川宜緩不宜急。可是如今荊州軍中,不,何止是軍中,就連有些郡縣官吏,都覺得該北上伐曹,攻克許都,以迎天子了。”
諸葛亮詫異道:“亮自巫縣剛剛返回,還未曾聽有人提及,莫非此種言論,在荊州已是甚囂塵上了嗎?”
實際情況雖然沒有諸葛亮說的這麼嚴重,不過劉琮既然提起此事,自然是已經引起了他的注意。
不得不說,定江東平交州,已經讓荊州內部特別是荊州軍中的許多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
第291章 任事多勞宣政郎
做為統帥一軍的將領,該不該有自己的主見?是不是一定要對上級的命令唯唯諾諾?劉琮認為,在戰場上將領可以而且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僅僅因為“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是因此戰場之上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所謂戰機瞬即萬變,若是事事請示,全無自己的判斷的決定,不打敗仗才見鬼了。
這方面的反面教材實在太多,那些庸庸碌碌唯命是從的將領,只能匍匐在勝利者腳下成為其史書上的註腳。
至於上級的命令,那也要看是否是亂命,昏招。劉琮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多數情況下,他是不會在戰場上對正在指揮作戰的將領們指手畫腳,越殂代皰的。
然而在戰略方面劉琮卻不願意看到將領自作主張,這並非對他們能力的質疑。做為帶兵的將領,可能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因其一直統兵作戰,對於整個大局的瞭解和把握,自然不如總攬全域性,一直為此謀劃佈局的劉琮、賈詡等人認識那麼全面,瞭解那麼清楚。
後世讀史,劉琮一直不太理解的是為何被劉備信任有加,破格提拔的魏延為何總是被諸葛亮所壓制。及至後來他慢慢明白了,所謂的壓制並不存在,如果說有跡可循的話,最多也只是諸葛亮反對魏延自子午谷出兵之計。當然這種軍事上的左傾機會主義冒險是被很多後人所批判過的。至於後來魏延招禍取咎被兵敗身死,歷來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