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他們在阿爾泰山打鐵,因此得名突厥,進入中華史的視野則是在西魏文帝的大統八年(542)。
不過到北周時期,突厥已經建立了強大的汗國,轄境東至遼河上游,西至中亞里海,北至貝加爾湖。突厥人的國家之所以叫汗國,是因為國王叫可汗(讀如克寒)。這個稱號是他們從柔然那裡學來的,相當於匈奴的單于。
實際上從西魏末到隋初,突厥都是歐亞草原上最強大的國家,控制著東西方的交通和貿易。在西方,他們與拜占庭帝國眉來眼去,還相約共滅伊朗的薩珊王朝(Sassanid,又譯薩桑王朝)。在東方,他們當然免不了要越過長城前來拜訪,而且多半不懷好意,也不會空手而回。'21'
突厥,是匈奴之後的中華北方邊患。
幸運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突厥在開皇三年(583)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這就給了隋帝國挑撥離間、分化瓦解的大好機會。結果是東突厥的啟民可汗俯首稱臣,西突厥的泥撅處羅可汗接受招撫,就連世世代代與西突厥為仇的波斯帝國也來表示友好,隋煬帝的外交大獲成功。
可惜在政治鬥爭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啟民可汗去世後,繼位的始畢可汗就跟煬帝翻臉。他甚至在大業十一年(615)八月以數十萬騎兵,將第三次北巡的隋煬帝圍在雁門(今山西省代縣),差點就要了他的命。
隋煬帝從此一蹶不振。'22'
始畢可汗卻學會了坐收漁翁之利。隋煬帝在他和西突厥之間翻雲覆雨,他則在隋帝國動盪之時渾水摸魚。誰來依附他,他就封誰為天子。那些反政府武裝力量,也樂意接受可汗的稱號。煬帝用於突厥的手段,被反治其身。'23'
難怪他要把李淵安排在太原,突厥不可不防。
但,突厥固然是北方的狼,李淵也不是看門的狗。他的野心比誰都大,也更狡猾。為了奪取天下,他不惜放下身段向始畢可汗俯首稱臣,而且此事的主謀就是李世民。'24'
這就在歷史上留下了案底,讓李唐君臣耿耿於懷。何況建國以後,始畢可汗仗著他跟李淵的特殊關係,向大唐索求無度,態度傲慢。他的繼承人也如此。尤其是頡利可汗(頡讀如鞋),更是三番五次前來騷擾。立足未穩的李淵,則不得不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虛與委蛇。'25'
顯然,不解決突厥問題,將國無寧日。
其實就連玄武門之變,也可能與突厥有關。當時,突厥鐵騎包圍了烏城(在今內蒙古烏審旗或陝西定邊縣),李元吉被任命為統兵元帥前往救援。李世民卻得到線人密報:太子將在為元吉餞行的宴會上謀殺自己,自己的愛將尉遲敬德等人則將由李元吉編入部隊,在戰場上秘密處決。'26'
這樣一來,李世民就不得不自衛反擊。
當然,這個情報未必可靠。甚至有沒有這個情報,恐怕都很可疑。但,玄武門事件之後,突厥就出兵大舉進犯則是事實。而且,在遭遇了尉遲敬德的抵抗和攔截後,頡利可汗仍然抵達渭水之北。朝野為之震驚,長安為之戒嚴。
此時,秦王李世民剛剛得到皇位。
實際上,京師戒嚴與太宗登基幾乎同時。這就說明形勢的緊迫已容不得李淵父子慢條斯理地行禮如儀,擊退突厥的希望則被寄託在一貫英勇善戰的李世民身上。問題是,既然猛將尉遲敬德的防線都被攻破,長安城內其實也並沒有多少兵力,唐太宗又靠什麼克敵制勝?'27'
勇敢和智慧。
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可汗派了一名親信進入長安打探虛實耀武揚威。這名使者宣稱,可汗率領的百萬雄師已經全部到位。唐太宗則毫不客氣地痛斥來人:我與你們可汗曾當面締結盟約,為什麼卻不講誠信?爾等雖是戎狄,也應該長著人心吧?再若自誇強大,我現在就殺了你!
說完,唐太宗將此人關押在門下省,然後帶了五位大臣出玄武門,一行六人來到渭水邊,與頡利可汗隔水相望。突厥的各路酋長遠遠看見大唐天子騎在馬上,英姿颯爽,閒庭信步般走來,無不感到震撼,紛紛下馬向這位虛齡二十九歲的年輕皇帝行突厥大禮,弄得他們的可汗十分尷尬。
沒過多久,大唐部隊也來到渭水。他們的軍旗在秋風中高高飄揚,他們的盔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們自己也陣容齊整步調一致,展示著中華帝國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
突厥酋長們再次感到了震撼。
太宗皇帝卻輕輕揮了揮手,讓部隊後退,並以戰鬥序列留在原地。自己則打馬向前,與頡利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