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1/4 頁)
周圍的人群中發出了震天般的歡呼聲,陳其美與秋瑾等雙方的隨行人員也都是被感染,發自內心的露出笑容。
孫中山目光中滿是讚許與溫暖,兩人握手許久,無聲勝有勝,還是李秉衡搶先說道:“當初一別,已是年許,好久沒聽到先生的教誨,此次前來,我已期盼已久,還望先生賞光,好好的在這裡看看,走走,順便講講革命道理。”
孫中山此刻完全忘記了同盟會與蘭芳之間的芥蒂,真心的為著蘭芳如今的盛況而感到激動,誠懇的說道:“光華,我是一開始就知道你是有遠見有精神的,更有我等不擅長的建設,如今果然看到了你的成果,這碼頭與軍艦還是表裡,等我好好在坤甸走走,說不定還有更多更好的在後面,能使我更加高興更加自豪。”
隨行眾人許多也都是相熟的,這時混作一團,互相攀談別後諸事,同學之誼同鄉之情,歡樂的氣氛衝去了初見面時的幾許猜疑。
李秉衡一一為孫中山介紹著其他隨行的蘭芳高官與華僑富商,有許多孫中山見過面的,更是駐足慰問幾句,短短的時間氣氛便被烘托至了高點。一時你說我笑,賓主盡歡。
當走過稍遠地方的華人群體時,站在前面的保皇派與頑固派代表蘇清遠等人笑著上來與孫中山握手,數年前同盟會與他們鬧了不少的不愉快。但孫先生毫不在意,仍然與他們一一握手,暖聲問候。
蘇清遠最近得了買辦與投機商人、坤甸本地與幫會勢力的投靠,勢力一時大漲,存著幾分與李秉衡為首的“外來戶”軋下苗頭的想法。這次主動來碼頭歡迎同盟會中人,也不知存著什麼心思。
與蘇清遠站在一起的是靠著當洋人買辦發家的買辦與投機商人代表黃渡圖,這時主動插嘴道:“孫先生,想爾等革命志士奔忙數年,犧牲無數,花費無算,如今好了,我們華人在蘭芳立了國,你們革命黨也就不用在辛苦奔波,就在此地安心發展。大陸雖大,但清廷無道,國民愚昧,到時說不得我蘭芳執華人之牛耳,為我華人造就千秋萬載之基業。”
一旁的李秉衡拿眼看去,只見他貌似謙遜的臉上壓抑不住的幾許得意與狡詐。剛才的話明顯的是在奚落,並且挑撥離間,但他卻是看錯了物件,換了其他同盟會中人,說不定他的話直入耳中。幾句話犀利狠毒,包藏禍心,實在是個人物。
跟在後面的許多人都聽見了這些話,謝持等正要出言反駁,卻聽見孫中山長笑一聲,朗聲說道:“此地雖好,但非故土。”
在這一刻,孫中山果然顯露出了他的領袖風采,只輕輕一句話,便勝卻了無數言語。
“此地雖好,但非故土。”許多人反覆的念著這句話,就連李秉衡也是感觸良多。
孫中山有些歉意的向李秉衡看了一眼,剛才這句話並沒有指責李秉衡等人在這裡建國的意思。
李秉衡坦然一笑,眼神清澈,示意並沒有往他處聯想。
黃渡圖等人剛才的得意與驕橫之色全然不見,而是滿面的羞慚。
“此地雖好,但非故土。此地雖好,但非故土。”這句話迅速的在所有的華人中間傳遞著,許多人喊出了聲,喊出了壓抑已久的聲音。
在南洋打拼數百年的華人心中從來就有一個夢,一個心懷故土的夢。無論是南洋、歐洲、美國,每一個華人的背囊中,總有一抔故鄉的土,常伴左右。
中華民族延續數千年的文明與人文精髓一直沒有被災難磨滅,便是源於華人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對故土的眷戀,對血脈的認同感。也許在列強國家的人們眼中,華人是愚昧的、骯髒的、思想陳舊的,毫無疑問,他們認為中華民族是個劣等民族。但是,正是這個民族始終保持著極強的凝聚力,毫不遜於猶太人。雖然華人會內鬥,會爭個你死我活,但外地入侵時,頻臨絕境的中華兒女始終能夠團結起來,浴火重生,為了國家與民族奮不顧身。
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這句話所感染,似有所感,氣氛比剛才冷了許多。
蘭芳國的高層領導人們雖然盡心盡力的建設者蘭芳,但在他們的心中,夢中,何嘗不是仍有著一顆為故國所繫的中國心。此地雖好,但非故國,只有中華的那片土地,才是他們畢生的理想,終生不息的奮鬥目標。
沒有人比在場的華人華僑更能理解這句話,他們的祖輩無時不刻的不在灌輸著這句話所揭示的涵義,他們的思想中也始終銘刻著不忘故國的教令。
“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