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1/4 頁)
“建德,我們過去給易三郎敬杯酒,說不定有易三郎幫忙,你就不用有家不能回了。”好友孫安祖道。
席上,竇建德三人做為單雄信的客人,也坐在前面,但距離凌雲還有點距離,隔著幾個席位。凌雲此時正和來護兒、單雄信、裴禮等高聲說笑,竇建德幾分猶豫。怕冒然上前,多有失禮。
凌雲其實也一直在思慮著這幾個河北人的身份,這三人年紀都是三十上下,很有股子不凡的氣勢,非一般尋常人等。單雄信先前沒有跟他仔細介紹,他也不好相詢。酒宴之上,他幾次細眼打量這三位河北人,越發覺得他們不凡,終於問起,“雄信,你還沒給我介紹下你這幾位河北客人呢!”
“哦,三哥,這幾位是河北的朋友,我來給你們介紹下。”說著,起身帶著凌雲向竇建德三人走來。
“貝州竇建德、孫安祖、郝孝德。。。”
“竇建德。。。”凌雲正向三人舉杯的手突然定住,整個人微微失神,貝州竇建德,是那個一諾千金、義薄雲天的竇建德?那個隋末亂世,曾經的大夏皇帝竇建德?
ps:推薦票票有點少啊,求推薦票票!
第70章借將
說起隋唐英雄,竇建德是一個無法忽略的人物。雖然他不如秦叔寶尉遲恭這樣的更有勇名,在隋末唐初的那片耀眼燦爛的星河當中,也許不是最耀眼的,但絕對是一個極其特別的。若用兩個字形容竇建德,那就是英雄。如果用四個詞來概括這位英雄的性格,那就是義薄雲天,他最信守承諾,終其一生,始終不渝。秦瓊尉遲恭程咬金徐世績這些人將星閃耀,而竇建德卻是這個時代難得的王者。曾經一度與李唐三分天下,雖然最終兵敗,可這仍不能掩飾其個人魅力。
演義裡,說竇建德是李淵的妻兄,也就是李世民的舅舅,說他本是大隋的夏國公,因見隋朝氣數已盡,在監斬李密時私放了他,回鄉反隋。裡面甚至有段故事,說竇建德用蕭皇后從酒色之徒李密手裡換來了傳國玉璽,正做皇帝夢,結果卻被外甥李世民和李元霸連嚇帶唬,把玉璽給搶走了。
這些當然只是後人的附會演義,事實上竇建德根本不是什麼夏國公,更和李淵的妻子竇氏沒半毛錢關係。竇建德只是關東貝州的一個農民,有些家業田產,算的上是一個地主。但與國公什麼的,半點不搭界。不過就算出身低,竇建德後來也確實在諸家反王之中脫潁而出,成為了河北的夏王。
凌雲以前讀到隋唐史上關於竇建德的這一段時,就對竇建德十分欽佩,因為這是一個出身微寒,可最後卻差點問鼎天下江山的英雄。雖然最後惜敗李唐,可這依然是個讓人欽佩的人物。凌雲曾從史書上讀過,竇建德少時,鄰居一位老人因病去世,家中貧窮連葬禮都辦不起,不能入土為安。這樣的慘事傳到竇建德的耳中,他二話沒說,就把自家的耕牛送給了鄰人,讓他們賣了牛辦喪事。竇建德這樣的仁義之事做了眾多,在貝州的四野八鄉,到處都有他的美名。後來,竇建德的父親過世,各地數千名鄉人自發的聚集前來,為竇父送葬。當時送葬的隊伍綿綿不絕,延續數里,可面對鄉人們的饋贈,年青的竇建德卻分文未取。等到後來他接掌了家業之後,善行並未停下,更加廣施仁行,贏得一片贊名。
竇建德不但仁義,而且還聰明,跟朋友們一起往塞外經商,賺得許多錢財。而且他還勇猛,因為常走塞外,竇建德賺了不少外財,這事許多人知道,有幾個盜賊就打起了主意。有天晚上,七八個盜賊就潛到竇建德家中搶劫,結果被竇建德警覺,他悄悄的躲在門後,待盜賊進一個殺一個,片刻之間就殺了三個。其餘五個盜匪驚恐異常,嚇的不敢再進,只求竇建德將同夥的屍首送回。竇建德假作答應,讓這些盜匪扔根繩子進來,他綁上屍體後再拉出去。結果等這些匪徒真的把繩子扔進來後,竇建德卻把自己綁在繩子上,然後任由他們拉出去。幾個盜匪好容易把“同夥屍體”拉出去,正當他們準備解開時,這時扮作屍體的竇建德卻突然跳起,手持鋼刀一刀一個,把這剩下的五個賊人也一起了結了。
這件事情當年可是轟動一時,竇建德仁義和會經商的名氣之後,又增添了一個勇猛的名氣。甚至因此,竇建德還曾任過一段時間的里長,直到被迫離鄉。
凌雲仔細的打量著竇建德,七尺身高,面板微黑,看樣子三十出頭,眼神堅毅,沉穩。史上載他犯事之後逃亡在外,一直到楊廣登基之後大赦天下之時,他才得以返鄉,然後不久被點了徵遼的兵役,因勇猛之名還當了個二百人長。再後來,便開始加入了反隋大軍,終成河北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