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第3/4 頁)
怨而已,不是嗎?”楊諒陰陰笑道。
“大王高明,好一招驅虎吞狼之策,而且不管事成不成,這事都攀不到我們頭上來,就算王須拔失手招供,也絕無人會相信,妙啊!大王真是越來越高深莫測了。”
“哈哈哈!”楊諒得意大笑。“此事就由你去辦,宋金剛就不必領他來見孤了,也不要讓他在太原城裡招搖,談完事後就讓他趕緊回去。總之,你告訴他,孤向來守信,只要事辦成了,孤不但放人,而且也少不了其它的好處!”
“是,末將一定盡心辦成此事。”
第270章無窮之門
(感謝特地來頂書的支援,謝謝,求月票,求贊!)
……………………………………………………………………………
從懷荒到關中京師,最近的路線是自大寧鎮入長城,然後經朝廷新罷的媯州向西南行,入蔚州經代州過太原,一路沿汾河南下到蒲阪蒲津大橋過黃河直入長安,全程兩千三百餘里。而易風選擇的是過大寧鎮入媯州後向東行經軍都關過第二道長城,進入河北入幽州一路南下,最後到達洛陽,再西行入大興,這條路線全程則約三千二百里左右,比走河東多走九百餘里。不過為了安全起見,易風最後還是選擇寧願多走九百里,也不走更近的河東路線。
三千二百里路,在此時的路況,又是寒冬臘月,更便捷的水路早已經冰凍,舟楫不通,只能全程走陸路。不過此時南下西進的官道,也幾乎都到處被漫天的大雪封鎖著,這麼長的道路,等於是從帝國的東北角一直到帝國的西北角,橫跨帝國東西疆界。若是易風輕車簡從騎馬進京,按驛騎的速度,得半個月左右。朝廷在天下各地設定水陸驛站,陸路驛騎的速度官方要求是驛馬一天行一百八十里路,再快些的則要求日行三百里,最快的則要求日馳六百里,甚至有最快的八百里加急,一天得跑八百里路。北周宣帝曾經在洛陽親自駕馭驛馬日行三百里,而後來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唐玄宗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六天後叛亂訊息傳到唐玄宗面前,驛馬達到了每天五百里的速度。
此時已經是臘月十四,距離新年元旦只剩下半月時間,易風每天至少得走兩百里地,才能剛好到達京師。但路上總得預留點時間以防萬一,因此易風若想不誤期,一天怎麼也得趕個三百里。在這樣的寒冬雨雪天氣裡如此趕路。已經十分艱難了。
一天三百里若有馬匹輪換,雖然辛苦些倒也可以堅持,可若是帶上後面的大隊人馬就難了。
過了懷荒南面最後一座軍鎮野狐鎮後。前面已經是長城大寧鎮,那已經是媯州境內了。易風提出了隊伍分開走的打算,“我帶人輕車簡從,先一步趕路。以免誤期。後面的大隊慢行跟來。”
易風這次帶了八百侍衛和一千多押送馬匹和貢品計程車兵,另外還有一萬匹戰馬,以及上百車的各類攜帶的物資,另外還有陳婤和蕭素美兩個女眷以及服侍二人的十幾個侍女等,再加上跟著一起同行的十幾支商隊上千人和大批貨物,行動起來太緩慢了。一天別說三百里,就是二百里都夠嗆。
“大帥此次入京是奉旨朝集,這是必須得趕在年前入京的。不但得趕上明年元旦的大朝會。而且入京後還得到各部上報州政和財計情況,接受考核。確實不能耽誤了。”
朝集使是沿用漢代時的一種上計制度,最初時漢代各郡每年都要遣派官員入京,上報郡政和財計情況,稱為上計吏。這一制度到了本朝,則改稱為朝集。規定,每年各州總管、刺史及上佐為州朝集代表,為朝集使。總管三品官、下州刺史也是四品官都是地方的高階官員,稱之為封疆大吏也不為過,而州上佐則是州長史和司馬二官,這兩個官職雖然比起總管和刺史來相對較低,但是他們都是州府裡主事的重要官員,掌貳州府之事,以綱紀眾務,通判列曹。
本來按朝集制度,這些州朝集代表的朝集日期是有特別規定的,每年十月二十五日前就得到達京城,到明年春天陸續返回。在京期間,朝集使的職責就是參與地方官吏考核,參加元日大朝會,並向朝廷貢獻方物。朝集使可謂是彙集了所有地方重要官員,因此皇帝對這批人是十分重視的,基本上每位代表都會受到天子的親自面見,親加詢問。大隋三百餘州,每州一刺史加上兩個上佐,再加上那幾十個總管,每年總共有近千的朝集使入京,場面盛大,十分隆重,就跟後世的兩會代表三月份入京參會一樣,是朝中大事。
在京的朝集使們甚至得十日一參,參加朝會。宰相們還要每天抽出時間面見朝集使們,一起商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