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1/4 頁)
不過如今武州軍軍員擴充迅速,在舍河川戰後補充了八千奚兵,此次饒樂水之戰後又補充了六千契丹和霫族新兵,加上開戰後,陸續從懷荒補充過來的輜重兵和補充兵,如今的軍營裡武州軍已經有差不多四萬人馬,擁有四個步兵營三個騎兵營兩個戰車營一個輜重營一個混編營,此外還有直屬的工兵團、炮兵團等,這還沒有算上新招募的這一萬四千多新兵。這一萬多新兵若編起來,差不多還能增加五個營,如此一來,武州軍就有四萬多人,十幾個營,這早已經超出一軍五營編制了。
這麼多兵直接編成兩個軍都可以,甚至可以編出三個軍來。
營以上設軍,在武州軍上增設一到兩軍,這對於指揮來說是有好處的,避免了武州軍的過於臃腫龐大,指揮遲緩。但對於易風來說,軍隊並不是說擴編就擴編的,雖然在懷荒這塊地盤上,他確實擁有擴編軍隊的便宜權力。不過若是現在一擴為二甚至為三軍,那接下來他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這兩三個軍誰來做軍主的問題,他得把這幾個軍交給誰來帶。而雖然手下有單雄信、秦瓊等大批優秀的軍官,但易風認為,他們還很年輕,而且軍隊短時間幾次擴編,實在還是很不牢靠,這個時候讓那些年青的軍官們來單統一軍獨擋一面,他很難放心。而且還有一個問題他也必須得考慮,懷荒軍建立的時間並不算長,而且軍隊成份也很複雜,現在只是一軍,他掌握的還不錯,可若再次擴編,這掌控力就可能下降。
可若是不拆分,那武州軍也確實太龐大了些。而要拆分,分成兩個還是三個軍,選誰來擔任這幾軍的主將和領導層,也是個讓他費神的問題。如果暫時不考慮拆分後誰來帶領各軍的問題,易風心裡的計劃是將武州軍一拆為三,鎮戍軍那邊暫時不變。武州軍拆分為三軍,每軍下設三個步兵營,一個騎兵營一個戰車營,另外再設一個輜重營,以及軍直屬的工兵、炮兵、偵察團、警衛團和憲兵團各一,每團為五百人,每營兩千七百人左右,整個軍兵員一萬八千餘人。現在武州軍有四營步兵,還需要再新編兩個步營,騎兵有三營,已經不需要再增設,戰車營現有兩營,需要再編一營,輜重營只有一營,也需要擴編兩營,另外現在的教導營可以拆分開來,調到各軍為直屬的部隊,如此一來,真正需要擴編的主要也就是兩個步兵營,一個戰車營和兩個輜重營,現在這六千新兵可以編入各軍的步營騎營戰車營,然後缺少的兵員可以等回去後再招募一批新兵編成兩個輜重營,差不多三個軍的架子五萬多人就能拉起來了。
拆分後,三個軍都將是混成軍,不是純步兵或純騎兵或純戰車,而是採用六個營加五個直屬團的編制,三步營一騎營一車營一輜重營,外加工、炮、偵察、警衛、憲兵各一團。數量上和此時大軍作戰時的編制很相仿。易風對於隋軍的作戰模式也有些瞭解,眼下隋軍有府兵也有邊軍鎮戍兵,府兵主要佈置在京畿附近。而鎮戍兵都佈置在四邊。平時府兵輪流訓練和上番戍衛京師,鎮戍兵則駐守邊地。一旦有戰事,朝廷主要是調集各驃騎、車騎府的部份兵馬,然後再調集一部份戰事爆發附近地方的邊軍,組成行營。若是戰事規模小,一般只派一名行軍總管統領,兵員一般就是一軍或一軍以下。一軍最多數量為兩萬人左右,但其中有輜重兵六千,戰兵實際上一般為一萬四千左右。其中騎兵四千,步兵一萬。若是戰事規模大,則編為數個軍,由數個行軍總管統領。其上再設一名行軍大總管或行軍元帥。戰事結束後。士兵解散回鄉,將軍回京繳印。
易風打算一軍兵員一萬八千餘,其中輜重兵將近三千,比起朝廷行營編制一軍有六千輜重兵,少了近一半。不過易風手裡有大量的車馬,因此一個近三千人的輜重營,只要不是離懷荒太遠作戰,作戰時間也不超過三個月的話。那麼一個三千人的輜重營是完全可以負擔起一萬五千餘戰兵的作戰補給任務的。
編成三個軍後,更利於指揮。以後也能更有效的分兵作戰,適應更多戰場需求。
只是最終他還是覺得眼下時間太短,馬上拆分開來的話,還是沒有合適的統兵人選。想來想去,易風最後覺得還是應當拆分,但可以先暫時換個方式。比如,武州軍名號不變,依然是一個軍,但可以把全軍按他的預想拆成三個部份,名字就分別為前軍、中軍、後軍三個部份。易風依然直接統領武州軍,暫時也不用任命各軍的主將,等將來條件成熟了,再正式拆分也不急。
不過就算如此,各軍的主將副將等可以先不用考慮,但擴編拆分之後,武州軍也將有十八個營九十團,若再加上十五個三軍的直屬團,就有總共一百零五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