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2/4 頁)
如今卻已經取代白馬陂成為這裡的中心堡鎮。分舵堂主是燕雲十八騎之一的賀蘭弘,守備則同樣是凌雲的老部下劉鷹,而曾經掌控著這裡的拓跋家族少家主拓跋小刀。如今掛著鹽湖城城主的位置。賀蘭弘、劉鷹、拓跋小刀三人同掌鹽湖城,劉鷹統兵,拓跋小刀管民事,賀蘭弘則掌監督刑法。這樣的設定,有些類似於明朝時朱元璋對行省的權力的分立。管兵、管民、管法分開,相互監督,不讓一家獨大。
“劉鷹。我給你帶了一批長弓過來,你接收下,裝備給鹽湖守備。讓他們勤加訓練。”凌雲直接招手劉鷹過來。
當初劉鷹三兄弟隨自己南下,結果劉虎劉豹都戰死了,僅剩下劉鷹。對於他,凌雲總是有些感激的。因此他一到鹽湖城。第一個跟他說話,也是提高他在鹽湖的地位。與劉鷹說了幾句話後,凌雲才轉過頭來和拓跋小刀和賀蘭弘說話,賀蘭弘也是自己的老部下了,說話也不用那麼客氣。倒是這個拓跋小刀,雖然拓跋橫刀如今全力投靠自己,但拓跋家在鹽湖的影響力依然巨大,當初也是因此。最後才讓拓跋小刀出任了城主。這個時候,凌雲也得小心籠絡拓跋小刀。
“小刀。短短時間,鹽湖城就已經有如此規模,你這城主當的很盡職,該當好好嘉獎表揚。”
“盟主謬讚,小刀愧不敢當。鹽湖城上萬人馬,整日修築鹽湖城池,至今也只初步修好了外牆,實在有愧盟主重託。”拓跋小刀得到父親指點,知道這凌雲看起來總是溫和不已,可實際上手段卻狠辣的很,因此不敢有絲毫大意,姿態做的很低。
一番寒暄之後,凌雲帶兵入城。
登上鹽湖城樓,打量著那那一片白色的湖面,可以看到,除了城裡還在趕建房屋商鋪等,城外也還有不少的人,那些人也都是鹽湖城人馬。
“那些人在收鹽。”拓跋小刀介紹道,鹽湖城正是因為面前的這個鹽湖而名。鹽湖是一個大咸水鹽,產鹽。過去鹽湖分舵在這裡建寨,就把持這裡的鹽買賣,是一筆不錯的收益。雖然說大隋立國之後,對鹽並不實行專賣,甚至不收鹽稅,可這裡畢竟是塞外,中原的淮鹽、解鹽、川鹽、青鹽再多,也賣不到這裡來。草原上的牧民,大多是從這些散佈於草原上星星點點的鹽湖中取鹽。
凌雲仔細聽著拓跋小刀的介紹,越聽越是皺眉。
白海鹽湖很大,可以堪稱是壩上草原附近的第一大鹽湖,而且數年來,自慕容恪和拓跋橫刀當年聯手擊敗了對手後,就一直控制著這個鹽湖的產鹽。可是守著這樣的一個寶山,鹽湖每年產鹽不過三萬石左右。就這麼點產量,拓跋小刀還說的眉飛色舞,很是得意。
凌雲略略一合計,一個人一年大約吃鹽十斤,光是猛虎盟這十來萬人口,一年就要消耗一萬多石鹽。這麼一算,拓跋家以前守著這麼大一個鹽湖,其實每年的產量不過是供應二十來萬人口而已。
“這裡的鹽賣價多少?”
“每鬥十錢,一直如此。”說出這價格的時候,拓跋橫刀臉上全是滿足。一斗十文,賣的可是比糧食還貴。糧食還得春耕秋收,而這鹽,卻是直接湖裡取就是了,真是筆好買賣啊。這些年來,拓跋家每年都能從這鹽湖裡賺上好幾千貫呢。可惜如今這鹽湖已經歸屬到盟中了,想來還有些可惜。
而凌雲聽到這價錢,卻是在直搖頭。這鹽價比起唐宋明清鹽專賣下的鹽真是便宜,可他感嘆的還是這鹽湖的產量,一年居然只有三萬石鹽,年收益三千貫錢。這真是抱著金飯碗要飯啊。
想想看,一個人一年起碼吃鹽十斤,十個人差不多就是吃一石,十萬人吃一萬石,若是能銷給一百萬人就是十萬石。而且這個時代的人吃鹽明顯比後世要多,特別是要拿鹽醃菜醃肉防腐壞,需求極大,一人需鹽量翻個兩三倍都不成問題。而這麼大的一個鹽湖,鹽產量不是問題,只要有多少銷路,就能賣多少鹽。一年要是銷個五十萬石鹽,每鬥鹽十文,也得有五萬貫進帳。而在他想來,這方面也還能提高,鹽湖現在產的鹽是最粗糙的鹽,根本談不上加工,因此鹽價很低廉。實際上別看鹽價是糧價的兩倍,可一個人一年得吃好幾石糧食,卻最多隻吃幾十斤鹽而已。鹽需求少,因此就算價格高一些,也花不了多少錢,這裡完全有個上漲空間。如果能把鹽進行再加工,把鹽的質量提升些,那每年的鹽利潤能再翻上幾翻不成問題。
一想到,本來可能是十幾萬幾十萬貫的大買賣,結果被拓跋家做成了幾千貫的生意,凌雲頓時就有種淡淡的憂傷。
其餘這個鹽買賣真的有利可圖,且是有大利可圖。懷荒的位置,正好處於河北、河東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