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2/4 頁)
如今帳內親軍三千人馬,一千騎兵,兩千步軍。騎兵都裝備了牛皮輕甲,騎兵刀。長矛和鐵盔。步軍則是分成了大盾兵、矛兵、刀牌手、弓箭手四類,按不同的兵種裝備不同兵器。盾兵裝備大盾,矛兵裝備長矛,刀牌手裝備的是橫刀和輕團牌,弓箭手裝備了弓,配備少量弩機。
這三千人的裝備是如今懷荒軍中最好的,隊以上軍官,還配備了明光甲。騎兵,配雙馬,配騎弓。
而三千外營兵就差的遠了,缺甲少弓騎兵也少。八千外鎮兵,裝備更簡陋,至於警備和守備部隊,嗯,裝備更差。
光有兵沒裝備,也是沒有戰鬥力的。現在凌雲就面臨著如何給自己的部隊裝備的麻煩。雖然眼下徐蓋的聯合軍械坊已經開始在懷荒落戶,甚至徐蓋還在不斷的從中原調人手前來,以擴大軍械坊的生產能力。但是,兩萬人的裝備,可不是這麼容易生產出來的。
尤其是弓,一把好弓,起碼需要三年以上製作流程,跟製作馬槊一樣麻煩。此時的弓,基本上都是複合反曲弓,工藝極為麻煩,各種材料都極為珍貴,製作起來也麻煩,合格率還不高。
而在塞外作戰,最犀利的武器恰恰就是弓。
對付遊牧騎兵,在茫茫草原上,無城可依,漢軍的常見戰術,一般都是結陣做戰。最裡面佈置的是弓箭手,然後外面一層是騎兵,再外面一層是長矛兵,然後是戰車和刀牌手。遇草原騎兵,則立即結陣,組成一個巨大的烏龜殼,打的其實還是防守反擊。利用車陣和盾牌還有長矛為防禦,把騎兵保護在陣中,然後用強弓勁弩對付草原騎兵的圍攻。如果形勢有利的情況下,最後戰陣開啟,放騎兵出戰破敵。如果形勢不利,那就死守,跟敵人耗。
拼弓弩遠端射擊,漢人總是佔優的,這也是所謂的以已之長,攻敵之短。
不過這對於凌雲來說,卻是個麻煩。
凌雲既缺少騎兵,也沒有足夠的盾牌,更沒有漢人最犀利的弓弩。
弓弩太難製作了,材料難取,工藝複雜,熟練的工匠更少。歷朝歷代,弓弩的製作技術,都是由朝廷嚴格控制的。聯合軍械坊雖然有弓弩製作匠人,王伯當家有一批熟練的工匠,可他們的生產能力還是太弱。照眼下他們的弓弩坊的能力,全力開動,一年估計可能供給凌雲一千張弓,三百把弩。這麼點產量,杯水車薪而已。
複合,複合,凌雲心中暗歎,弓箭最麻煩的地方就出在複合二字。
懷荒軍是不可能不裝備弓的,而且弓必須大量裝備。最好的情況下,凌雲希望懷荒軍全都裝備弓,甚至每兵兩弓。不但帳內親軍要全部裝備弓,就是那些鎮兵營兵守備軍警備軍也最好能全部列裝弓箭。
當然,也有武器是能取代弓弩的,比如火槍。
可惜,在隋朝談火槍,比談弓箭更不實際。一來火藥生產麻煩,二來製作火槍可比弓箭複雜的多了。別說製作出犀利的後裝槍,就是最簡單的前裝火槍,凌雲都根本不會。
火槍不現實,黑火藥配方他倒是知道,可惜黑火藥威力太小,特別是面對來去如風的騎兵,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他更想不出這種原始的黑火藥能發揮什麼太大作用。
還是得用弓弩,弓製作麻煩,弩更需要技術。
突然,凌雲想到了一樣東西。
第133章長弓
長弓也叫英格蘭長弓,這種弓可不是什麼複合弓。大約十三世紀起,英法戰爭期間,英國國王就十分注重發展長弓,大力發展弓箭部隊。而英國的長弓有多厲害?最著名的克雷西戰役就是完美的證明,在這場大戰中,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一萬人渡海侵入法國。法王腓力六世將兵三萬餘人迎敵。雙方戰於克雷西。是役,英國長弓手起了關鍵作用,接連打退了法軍的十五次衝鋒。法軍則傷亡慘重,腓力六世受傷,被迫退兵亞眠。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此戰法軍傷亡萬餘人,英軍傷亡則不到二百人,堪稱世界戰爭史上一次以弱勝強的典範。
雖然這一戰法軍的戰敗還有許多原因綜合導致,但英格蘭長弓兵的無比威力也是得到世界承認。
如此一場數萬人的大戰,英軍傷亡不到二百,卻擊殺了對方一萬多人。
這是長弓兵的勝利,這種長弓如此犀利,其實卻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簡陋了。長弓具有長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而且造價相對來說便宜,部分還可以重複使用,是一種價效比極高的武器。
而現在凌雲需要的,正是這樣一種價效比極高,製作簡單,能大量裝備的弓。
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