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第3/4 頁)
張和談,他們對中國的領土要求並不多,他們更加希望得到商業上的利益以及將中國殖民為他們產品的傾銷地。
德國人的態度極其複雜,因為德國錯過了海外殖民地擴張的最好時機,他們迫切地希望得到一塊比非洲還要好的殖民地——中國就成了他們的目標。因此德國人派遣了兩萬德國皇家陸軍萬里迢迢從德國本土送到中國,就是為了能夠打下來一塊地盤。可是現在看起來這個夢想是非常難的,德國人不知道是該繼續戰鬥,還是選擇和英法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雙方始終無法說服對方,由於聯軍軍隊以日本和俄國為主,且一萬俄國士兵正在海上增援去往天津的海上,因此阿列克謝耶夫與山口素臣的進攻主張成為了主要聲音,最終決定進攻。
就在他們研究的時候,突然得到訊息,日本第五師團的輜重部隊遭到了清軍的伏擊,補給物資全都被炸燬了。由於日本人礙於情面問題,隱瞞了幾乎被圍殲的訊息,導致阿列克謝耶夫等連線司令官做出誤判,他們認為身後的那一支殲滅了日本運輸聯隊的清**隊,是小規模的武裝力量,應該是武衛前軍的散兵。
所以阿列克謝耶夫認為過幾天俄國的增援部隊一旦抵達天津,加強運輸保護,敵人的騷擾問題將得以解決。而他們攜帶的補給還可以讓他們繼續常規作戰一個月,即便是高強度作戰,也能持續一週以上。所以,打,打下來北京,即便將來和談了,他們也佔據談判桌上的優勢。
阿列克謝耶夫對清政府的使者說:“戰爭的車輪已經啟動,在沒有得到下一步指令前,我們是不可能撤軍的。”隨即將使者送了回去。
經過了一晚上的討論和準備,八國聯軍兵分兩路,以日軍第五師團作為第一集團軍,向馬玉昆以及他的武衛左軍駐守的豐臺大營發起進攻,而以俄軍和其他國家軍隊為主力的第二集團軍則向董福祥以及他的武衛後軍駐守的通州發起進攻。
聯軍也意識到中國的北京——通州——豐臺的三角防禦體系的作用,如果不拿下豐臺和通州,他們將面臨非常大的危險。不過似乎他們被耽擱的時間略顯遲鈍了,因為他們的對手已經佈置完畢,
曹躍接管直隸總督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確定了指揮系統,豐臺大營的防禦工作是由馬玉昆指揮負責,所有部隊只聽從馬玉昆一個人的,除了曹躍親授軍令外,任何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馬玉昆的指揮,明確責任人和責任。同樣,通州也是由董福祥負責,任何機構和人員必須服從董福祥的指揮。
天津之戰大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指揮系統混亂,朝廷既希望將軍們能夠出力,又害怕軍官們軍權過大威脅朝廷的安全,所以給權卻不放權。然而給權不放權適用於和平時期,戰爭時期任何戰爭必須明確核心領導,曹躍便樹立了這次防禦作戰的核心領導。
曹躍是第一責任人,領導人,一切以曹躍的軍令標準,二級責任人便是豐臺的馬玉昆、通州的董福祥、血軍右路軍聶嘉,血軍左路軍馮牧瀾,血軍後路軍王兵。明確責任人的中國和先前相比,各方效率提升非常明顯,但是聯軍依舊固執地繼續進攻。
8月9日中午時分,日軍首先抵達了豐臺大營周圍的長辛店,由於9日的雨水小了許多,氣候清涼,第五師團長山口素臣隨即下令向豐臺大營發起進攻。
馬玉昆得到了曹躍的死命令,除非你的六萬大軍(一萬武衛左軍,五萬義和團士兵)全都死在這裡,否則不允許丟掉豐臺大營。子彈沒了,用弓箭,弓箭沒了,用朴刀,野戰不行就巷戰,總之我給了你五萬義和團改編的援軍,你就給我像是鋼釘一樣死死地釘在這裡。
馬玉昆雖然大罵曹躍心眼太壞,但卻毫不猶豫地帶領士兵在豐臺大營與日軍進行戰鬥。
雙方的戰鬥從中午一直持續到了晚上,雙方在第一天的接觸戰鬥之後,赫然發現死傷慘重。日軍甚至採用自殺式的衝鋒險些進入豐臺軍營裡面,但是隨即在於清軍的肉搏戰之中被消耗不少。曹躍支援給馬玉昆的五萬義和團戰士雖然熱兵器不會用,可是冷兵器仗著人多還是能夠消耗對手的。
戰爭打的就是人命,消耗的也是人命,精力旺盛的義和團士兵與日軍死死地纏鬥在一起,讓日本人賴以生存的自殺式衝鋒遇到了對手。
論人命貴賤,被宗教和**國熱忱洗腦的義和團戰士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生命,保衛大清。
馬玉昆方面,一個下午的時間,1676人陣亡,2267人受傷。
日軍第五師團方面,一個下午的戰鬥,876人陣亡(或失蹤),654人受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