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3/4 頁)
曹躍想了想說道:“雖然可以容納,但人多了無益,介時只允許一個代表帶一個助手進入會場,如此便不會麻煩了。”
曾少敏道:“這倒是個好辦法,保鏢護院進來容易惹事,我去與杜長官說說去。”
“等一下。”曹躍忙道。
“何事?”
“曾鏢頭,你知不知道一個叫做綠林虎的人?”
曾少敏笑道:“綠林虎便是杜長官啊。”
曹躍緊鎖眉頭說:“這個傢伙,真能胡扯。”
“沒事的話我去了。”
“好,麻煩曾鏢頭了。”
曾少敏說:“和我不必客氣。”
灞橋大會的舉辦地點是白虎堂,能容納五百人同時開會,在白虎堂會場中央,杜文德正在指揮一切人員,將設施擺放整齊。曾少敏立即轉達了曹躍的要求,杜文德忙說:“還是將軍想得周到啊。”
雖然大家都不帶保鏢進場,但還是有人害怕帶了保鏢,只是需要再一次賄賂杜文德了。杜文德想著左右自己也收了錢,有錢不嫌多,再者說他本來的安排是白虎堂要容納一千兩百人開會,可是按照曹躍的要求只能有八百人了,空著這麼多的座位豈非浪費?於是暗中接了這一筆錢,心中學說這是自己最後一次受賄,這是最後一次。
辛洛安插在軍中的人將杜文德的一切斂財行為看得一清二楚,立即上報給曹躍,曹躍表示由你記下來即可,不必多說,辛洛是明白人,便不再多言什麼,卻對杜文德的一切更加重視了。
到了晚上,總督府親兵營把總陳開天特地跑到灞橋軍營來報喜說:“將軍,大喜事,大喜事啊!聖旨到了,總督大人通知你明日沐浴更衣,在總督府接聖旨。”
電視劇裡宣讀聖旨的一般都是太監,但是實際上到了清朝,唯恐清朝出現明朝一般的宦官專權舞弄超綱,康熙勒令所有太監不得出京。所以到外地宣讀聖旨的並不是太監,而且太監也不能代表皇帝宣讀聖旨,太監是皇帝身邊的人,只能傳口諭。而真正宣讀聖旨的人則是翰林院大學士或者皇帝制定大臣,例如給曹躍宣讀聖旨的便是翰林苑編修廣西人劉名譽。曹躍一直以來被電視劇影響,真以為來的是個大太監,還準備了一份厚禮。卻沒想到來的是個翰林,而且還是一個比較清廉的翰林。
不過宣讀聖旨這件差使其實也是有油水的,只是劉名譽膽小甚微,不敢拿太多,只收了曹躍二百兩銀子的包封錢。
由於聖旨是光緒皇帝發的,因此第一句便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聖旨的第一句話都差不多,要麼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要麼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區別是詔曰是有翰林院編寫,制約是由皇帝指定人編寫,翰林院編寫一般是由皇帝派遣翰林院人來宣讀聖旨,而指定人編寫一般就是由某一個特使前往。當然,皇帝差遣的特使如果出京,就不能是太監,否則就要被御史臺彈劾,還會被滿清的鐵帽子們指責。
慈禧曾經打破常規,派遣大太監安德海出京,結果在山東的時候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給宰了,慈禧聽了之後痛哭不已,但卻拿丁寶楨沒辦法。一來丁寶楨是按照規矩辦事,二來慈禧如果說是自己派安德海出宮,則首先壞了規矩,顏面盡失,死後不得入皇陵。
這封聖旨的大概意思就是,傀儡萬歲爺特招曹躍進京面聖,感謝聖恩,然後抬籍登記造冊。
曹躍與陶模連忙盛情款待這位翰林編修劉名譽,大概是劉名譽快要出仕,所以禮部派他出行走行走,結交一些官員,將來好在任上多多方便。而依照劉名譽的品級,他最少會出任知縣一職,因此劉名譽哪裡敢在陶模和曹躍兩人面前裝什麼京官,連陪酒的時候也必須要坐在下座。見陶模與曹躍兩人熱情,劉名譽操著並不流利的帶有廣西口音的京話說道:“陶大人,曹將軍,這次八百戰俘一事可是給皇上和太后長臉不少啊。”
陶模捋著鬍子點頭便笑道:“太后怎麼說?”理所當然,和沒權利的皇帝相比,太后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劉名譽道:“太后對你治理甘陝兩省非常滿意,對曹將軍在西北的平亂也非常滿意,他說國有良臣名將,何懼西夷。”隨後不禁感慨說,“甲午年,我在翰林院任司務郎時,見那湘軍淮軍一敗再敗,軍無戰心將無勇氣,若是有曹將軍在,何須打不過東瀛日寇。唉……”
曹躍聽他所言,心說這廣西翰林倒是一個**國的書生,雖然也拿銀子,但大體來說清朝無官不貪,已經成了風氣,劉名譽雖然也拿銀子卻不是那種貪得無厭的人,應該是一種官場習慣罷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