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2/4 頁)
三韓是指馬韓、弁韓、辰韓三國,其時三韓佔據朝鮮半島中南部,極南還有無數小國,皆依附三國。三韓兵馬不多,裝備又差,此次之敢於進兵,也是因為大漢內亂,生出僥倖之心,再則樂浪兵馬合共不足三千,三國合兵兩萬,以兩萬之眾對敵三千漢卒,佔了明顯優勢。
三國之中以馬韓勢力最強,出兵一萬,分兵圍住樂浪東、北兩門,西門為弁韓軍營。弁韓由十二個大部落組成,國王殷敬實則類似部落聯盟首領,自謂是商代箕子之後,此時聞聽有騎軍殺到,命令部下皆回營中防守。
趙雲統兵來到敵營前方,打量一下弁韓營盤,傳令讓百名騎兵人馬皆披甲,備上撓鉤長索。百騎不畏箭矢,一齊上前,待到營牆三十步左右,撓索齊出,勾住營牆大木一齊往後策馬。寨牆為大木連結而成,抗不住百馬奔騰之力,當即被連根拔起。
趙雲一馬當先,從空檔處殺入寨中,身後騎兵同時發動,弁韓士兵掛甲者十不足一,不到半刻鐘,便被殺得抱頭鼠竄。殷敬見大事不妙,呼喝兵馬撤退,其部下多為步卒,這下生機更是渺茫,成了漢軍精騎的活靶子。
等到殷敬引領親兵逃到南營之時,五千兵馬只餘四百餘眾。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入避秦役來馬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而成國。辰韓與弁韓勢力相當,也由十二個部落組成,辰韓國王衛遠駐於南軍營,聞聽殷敬兵敗,開啟寨門接進營中。
趙雲一馬當先,尾隨敗兵近得寨門,守兵待要關閉寨門,卻被趙雲單騎殺入,守兵聚兵來攻,怎敵得趙雲之勇?趙雲專殺著甲之兵,多為軍中將校,連挑二十餘眾,守兵頓時亂將起來,趙雲親兵隨即跟了上來,頓時殺出一條血路,後面主力趁勢殺入踹營,殺得辰韓兵丟盔卸甲、潰不成軍。
衛遠自謂武藝精通,上前阻擋趙雲,不料實力相差懸殊,一合便被趙雲挑落馬下。守兵被趙雲威勢所駭,拜伏乞降者無數。敗軍跟隨殷敬往東逃去,一路上損傷甚眾。
趙雲統兵趕至東營,見東營兵馬防衛嚴謹,部下馬力已疲,分派一路兵馬回去打掃戰場,又分一些兵馬集合降眾,先行押解入城,自引三千鐵騎在敵營門前就地歇息。
樂浪太守劉昕、郡尉鮮于嗣統兵防守十餘日,守兵損折過半,正在危難之時,忽聞援軍到達,不由大喜過望,統領屬下官員去西門迎接。剛到西城門,聞聽援軍前去踹營,一齊上城觀戰,但見一員小將引領部下如入無人之境,一刻鐘時間攻破敵軍大營,一路殺得乾脆利落,讓人不由拍手稱快。
第一卷姜述篇第131章趙雲之威2
眾人見大局已定,正欲開門相迎,卻見趙雲引兵直趨南營,急忙繞到南城門樓觀戰。待見漢將單挑敵軍營門,不由為其捏了一把冷汗,等到大破敵軍南營時,皆覺汗透夾衣。
眾人心道連勝兩陣,馬力已疲,應該入城歇息,卻見趙雲又統兵趕去東營,不似在戰場拼殺,卻如攜眾出遊一樣輕鬆。有人詢問報信兵丁道:“此將為何人?”
報信兵丁為趙雲親兵,自豪地說:“乃奮武將軍趙雲趙子龍。”
劉昕嘆道:“真神將也,大漢得此良將,中興不遠矣。”又問:“趙將軍如此武功,為何只授奮武之職?”
親兵道:“將軍曾言,大將軍麾下武功勝其者多人。”
劉昕奇道:“均為何人?”
親兵道:“安東將軍呂布。”
劉昕點頭道:“溫侯英名傳於天下,此人可算其一。”
親兵道:“安南將軍黃忠。”
劉昕復點頭道:“虎牢關擊敗溫侯者,此人可算其一。”
親兵道:“中領軍典韋、中護軍許褚、徵虜將軍關羽、伏波將軍太史慈、奮威將軍張飛,武力皆不在我家將軍之下。”
劉昕奇道:“皆籍籍無名之輩,安能與子龍將軍相當?”
親兵道:“數人原先皆為丞相護衛,聽說武藝相當,他人武藝在下未見,奮威將軍張飛是趙將軍副將,平常軍中切磋,實與趙將軍不相上下。”
劉昕嘆道:“如此神將,百年間難見其一,現今朝廷神將林立,傳言丞相識人不凡,委實不假。”
再說東營守將為馬韓王弟李丸,接應盟軍敗兵入營,急使人赴北營告知馬韓王李但。李但聞訊,忙起北營精銳三千往東營助戰。從北門入營,未聽有人廝殺,問李丸道:“漢軍已撤?”
李丸道:“漢軍分兵打掃戰場,其餘兵馬在營前歇息。”
李但帶著眾人穿營徑往南行,一路問道殷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