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後世時候官方的歷史教科書上極力稱讚文成公主入藏,說這次和親極大地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這真是睜眼說瞎話,從歷史記載中大唐與吐蕃之間近百年的紛爭,數十萬大唐軍民因吐蕃人的入侵而亡中就可以知道,這是非常荒謬的理論,可以用漢奸論調來形容,根本沒從當時的中國人----唐朝人角度去想,也不把當時的唐人當中國人!
那時候大唐與吐蕃是兩個國家,相互間的爭鬥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與後世時候中國與小日本之間的紛爭是一樣的,是你死我活的爭鬥,國與國之間的生死戰鬥,不是什麼狗屁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不是要漢人付出血與生命的代價的!
唐朝時候,中國人的主持就是漢人,其他都是胡夷。作為中國人,就要從那時候中國人基本都是漢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角度做出定論的。不能說千多年後,吐蕃的後人變成了五十六民族的一部分,就把千多年以前與漢人的爭鬥都歸到民族間的爭鬥,什麼“兄弟”間的矛盾。
試想,要是很多年後,世界大同了,大和民族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那十幾年的抗日戰爭就可以完全無視了?那些為國家、為民族而戰的人,就不是英雄,而成為阻礙民族大融合的“罪人”了?
這是何等荒謬的理論。
當然這種理論在李晨生活的後世還是有一定市場,甚至連官方都有這樣的論調,像岳飛、文天祥那樣已經被認定的近千年的民族英雄,都要被請下民族英雄的序列,甚至成了阻礙民族大融合的罪人,秦檜那樣的投降派,才是歷史的功臣。
還有,某些人竟然把金兀朮那類的人,都拉到民族英雄的序列中。
這樣的人,真應該讓他們穿越到唐朝或者宋朝去,用他們的鮮血,去民族融合一下,讓他們的家人,被異族凌辱一下,看他們還會不會這麼說。
裴行儉聽的很認真,也很震撼,他沒想到,李晨說著說著會這麼激動,有點情緒不受控制一樣。在李晨終於暫時停下了話後,他忍不住提醒了一句:“曉陽,這些話你可以與我說,但希望你不要與其他人說,現在朝堂上的是非多,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因言獲罪,你應該明白我話中意思的!”
先皇太英明瞭,幾乎沒什麼事可以讓人詬病,先皇的英明讓人不敢去置疑文成公主和親這件事,沒有任何一個人敢在這帶事上這麼明言指責他。何況有李晨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多。許多人對吐蕃人很仇恨,但並沒有歸罪於先皇許嫁文成公主的舉動讓吐蕃人強大。
如果李晨到處嚷嚷這樣的論調,說不定會惹來麻煩事。
裴行儉已經打算好了,什麼時候領李晨進宮,面見一下皇帝,讓李晨在皇帝面前表述一番論調。只要能得皇帝的青睞,那得到重用是自然而然的事。但要是李晨在皇帝面前也是這樣說,那非常得不到重用,甚至可能惹惱皇帝,吃不了兜著走。
“多謝裴伯父的提醒!”李晨也有點清醒過來,趕緊起身作禮:“小侄不懂規矩,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了,還請裴伯父不要見怪!”
“某自然不會怪你,某還很欣賞你的直爽與豪情,這是有血性的漢子才會有的。某隻是驚歎於你有這番言論,有這般想法而已!”裴行儉撫著鬍鬚,呵呵笑道:“曉陽,某想問你,這些都是你自己的觀點,還是你師父的觀點?或者是其他人所教?”
李晨愣了一下,也馬上老實回答:“是我自己的觀點!在我知道這些事後,自己總結出來的結論!”
“有這般頭腦,真的很不簡單,”越與李晨交談,裴行儉越覺得驚歎,忍不住再次當面稱讚,“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想必你再得到一些指教,會越加的出色,我真的想收你為徒了,哈哈!”
裴行儉這是試探,想看看李晨在面對他這般示好時候,會怎麼表示,當然他也確實想收李晨為徒。
聽了這話後,李晨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說道:“能拜入裴伯父門下,天下任何人都會覺得榮幸。不過,我的恩師剛剛去逝不到半年,我依他遺囑,雖然不需要為他守孝,但我也不能馬上就拜別人為師。裴伯父的好意,我心領了,一切待以後再說吧!”
李晨這話,還是挺讓裴行儉滿意的,他臉上綻出了笑容,也沒再在這事上問什麼,而是再問了李晨另外一個話題:“曉陽,你很反對和親?”
“那是當然!”李晨沒猶豫就承認了,並馬上解釋,“裴伯父,我是這麼想的,大唐的安危,邊關的穩定,是靠無數熱血將士奮力拼殺,擊敗敵人而換來的,而不是依靠送女人和親而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