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是去年進宮的新人),不準在這段時間給皇帝找麻煩,不然她就不客氣了。
那麼下一件事就是皇帝忙於秋收事物?不,不是。
而是太后開始宴請各府誥命聊天了。
回到N章以前,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司軒一開始請太后回宮是為了收拾那些沒事找事的御史。
要說御史臺這個部門實在是不可或缺又恨不得他不存在。
御史最早就是一個負責記錄的秘書。從秦朝開始,御史可就不僅僅是負責記錄歷史的小秘書了。
而是開始擔當監察一職。
掌記錄朝廷動靜,糾彈百官朝儀,管理圖集文書。
還監察中央地方官吏,諸侯。
監察軍糧供應、河道修繕、農業生產、市場秩序。
基本上整個國家,沒什麼不能監察的,只是分工不同。
另外,作為一個明君,司軒倒黴的遇到了所有明君都會頭疼的問題——勸諫。
一個君王若是鐵血霸道,獨斷專行,那麼御史在上書指認君王錯誤的方面會悠不少,畢竟不怕死的還是少數。
可若是君王走溫和路線……呵呵。
人善被人欺啊。
其實上個奏章“勸”皇帝幹嘛幹嘛的,這是每個大臣都有的權利。
不過為了耳根子清淨一點,除了御史以外的大臣上奏“勸”的時候,都被司軒削過一頓了——愛卿很閒?我看XXX(所屬單位)明明很忙的嘛,你怎麼還有空管朕的閒事?尸位素餐?太好了,你別幹了。
規勸皇帝德行的任務就被司軒集中到了御史手裡。
後宮子嗣缺少,皇后若是出來平息這種風浪是站不住腳的,只有太后有這個資格把這嘴巴子抽回去——我兒子生多少管你們屁事。(內涵是如此,原話絕對不是。)
太后回宮後,除了休息和調養身體外,主要都是在解這五年內的情況,無論是宮內和宮外。
等了解好了,又因為席家姐妹牽涉到下毒的事情暫停了幾天。
不過現在都塵埃落定了,自然把最初的計劃開始提起了。
這宴請也是分批的,先是找太后同輩的關係親近的誥命夫人敘敘舊,不少人都是太后的姻親以及當年的閨蜜圈。
然後是宗室的,再然後才是大臣們的。
宴席也很簡單,普通的飯菜,並不是做得很奢靡,不過宮中御膳,再普通那也是又好吃又好看。
不過吃御膳的誥命們卻是吃得咀嚼如蠟,如鯁在喉,一頭冷汗。
回家紛紛和自己的丈夫&兒子說說一二三四。
頓時本來因為吐蕃圓潤了而有點閒的御史們以及迂迴得“勸諫”的大臣們又安靜了。
太后暗示:子嗣多寡乃是天定,眾大臣是否逆天而行?
太后暗示:後繼之君問題大墨自有律法,眾大臣是否有意煽動皇子內鬥,壞我大墨江山?
太后暗示:我這個做母后的都沒對皇帝說什麼,你們是對我這個太后不滿嗎?
太后暗示:皇上請我回宮,就是為了你們,若是還不順著這個臺階下,等著你們的就不是我的宴會了。
不少人都被這連環暗示嚇到了。尤其是前三個大帽子,誰都擔待不起。最後一個暗示更是往他們頭上潑了冷水。
想起了先帝,想起了當今剛登記那會兒。
司軒不是那麼喜歡用帝王君威恐嚇群臣的人,現在世道太平,又沒什麼地方讓他展現雷霆之怒。
所以除了新官上任的那三把火外。逐漸的,司軒給人的印象就是好說話,軟綿,一個溫和派的君王。
可那三把火燒得是滿朝文武火燒火燎得疼。
再一回頭看,司軒雖然不是獨斷專行的款,可以也是乾脆果斷的主兒。
很多事情,皇帝都下命令得很快。只是命令很正確很好,導致了他們有種,皇上順著他們的錯覺。
比如前陣子的吐蕃,皇上只讓他們吵了一上午就給出了方案……
不少聰明的已經把伸出去的腳縮起來了,不僅僅是催皇上子嗣的問題,更是在崗位上的一些不乾淨的手腳也縮起來了。
能縮多久就不知道了。
畢竟貪婪這種原罪的慾望,是暗示和警告能遏制的話,那歷朝歷代所書寫出的史書八成和白開水一樣無聊。
一旦看到某些能讓他們有錢有權有名的機會,就會瞬間把什麼警告都忘記了。
飛蛾撲火?不,他們認為這叫險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