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1/4 頁)
“沒錯。其實這點,明婕妤也已經想到了。”對於皇上開口稱呼自己老師而不是愛卿,黎崇心情又好了幾分。
黎崇指著桌面上白紙上,寫著的“政績”二字。
根據記憶,韓少軍推測,他的那位堂兄絕對不是甘於寂寞的,甘心守城的人。
他這次前去的地方,是個普通的二等縣,不貧窮也不富裕。對於眾多必須外放的選擇來說,這種地方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絕佳寶地。
不用窮山惡水的受苦,也不用面對富裕之鄉的盤根錯節。
雖然地頭蛇,土豪紳之類的是免不了的,但是中庸守成就能簡單的獲得不差的功績,多輕鬆的美差。
可要對一心有所抱負的人來說,這塊地皮就不怎麼好了。
若是在窮兇僻壤,一窮二白的局面很方便施展拳腳,力挽狂瀾。若是在富鄉寶地,那更是說明了,那塊地方資質好,交通,土壤,特產,人才,任何一種因素算。
這樣的底子更利於施展拳腳。
偏偏是一箇中不溜秋的二等縣。
沈俞琮是這麼認輸的人,當然不是,他一定是鐵了心的要改變局面。而這個局面的打破,勢必很難,而且會損害到其他人的利益。
“雖然不知道伊大人和我堂哥有什麼仇怨。如果我是堂哥的話,在明知道有一個人一定會對付我,害的我仕途受阻,身敗名裂,甚至喪命的話,我一定會一舉兩得的一起收拾他。”韓少軍的手點在“業績”這兩個字上。
“我堂哥一定會在打破局面富裕鄉里的同時坑伊集一把。而這種事情,最合適的莫過於……”
“修路!”
三個人同時發言,默契一笑。
沈俞琮的那個縣,叫安懷縣,曾經也是個窮鄉僻壤,後來慢慢發展,總算是穩定住了農耕,增加了人口,再出了好幾個讀書人,這樣一點一滴的發展成了二等縣。
不貧窮,不富裕。
可要再進一步就不容易了。
在古代,太多因素能影響發展了。連續幾年的欠收,來兩個貪官,附近多了一夥難纏的盜匪,爆發了一兩場的瘟疫,朝局動盪打了幾場仗。
不過安懷卻有一個隱藏著的小小優點,那就是他的地理位置也是那麼的陷在當中。若是修上好幾條道路。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相當優秀的中轉站。
一個成為交通樞紐的縣……可想而知將來會如何發展。
這種好主意以前沒人注意到嗎?
當然注意到了。
可這樣有三大阻礙,一安懷縣的百姓。
他們不是過不去下去窮鄉,他們只要不遇到天災還是能溫飽的。改變後會有什麼的樣的變化?他們不樂意去改變,安於現狀,情願這麼不好不壞的守著。
二,就是徭役和修路費。
三,被連通的那些城縣的阻撓。
一個四通八達的城市,對於百姓來說是好事,對於那些官老爺和地主豪紳來說卻不一定是好事。
比如說,安懷附近的大通縣。原來從桐城到潁州必經大通的,但是安懷這條路一開,那麼這就不是唯一的道路了。城門稅大通就得損失一大筆錢。
稅收少了,不提油水的部分,光是自己的政績就不好看了。
再比如,還有就是一個些靠壟斷生意發財的富商了,和靠著受賄豐滿荷包的官員。
再比如,見不得人好的。
這些阻撓都是大問題,可也不是沒有人支援的。
村民中總會有有遠見的,富商中也有多條路,就會多賺很多的。當今朝廷有黎崇和皇帝在,後方人力和銀兩的支援也不會缺。
所以說,事情雖然難辦,卻也不是逆天而行。
之所以以前沒人去辦,是因為要辦成這件事,需要能耐也需要時間。
而有點能耐的人到了安懷縣這麼一個容易守成的地方,你覺得勞心勞力去做出成就來,還是隨便認真一下,拿個優等評定,走走關係,往上走走?恐怕大部分人選擇後者。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人還得考慮,自己做到一半被調走,成績會不會便宜了後面來的繼位者。
或者,繼位者不同意他的意見,繼任者無法完成自己的佈置。
都是原因。
而沈俞琮這樣有能力有背景有野心的人凌空降臨才有實現這件事的可能性。他有忽悠百姓的口才,有左右逢源的圓滑,有強壓地頭蛇的背景,更有做好這件事的能力。
當然,也多了給他使絆的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