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2/4 頁)
此得到了明熹宗的特殊禮遇,受都督僉事,充總兵官。
十一年前,明熹宗駕崩,崇禎剛即位,清兵趁機由蒙古人作嚮導,從龍井關越過長城,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緊急。明朝廷再次詔令天下諸宮鎮邊勤王,自然忘不了調遣屢屢抗清有功的女將軍秦良玉。秦良玉接旨後,立即帶領白桿兵趕住京師,並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時年已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得了濼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崇禎聽到捷報後,在平臺召見了秦良玉,並感慨萬千地為她連作四首詩,第一首就是:“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這首詩,和我引用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固然有花木蘭和穆桂英,但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可說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一名女將,因此崇禎對她高看一眼,可說是破了千古之例。所以當我在北京受封之時,提到用女兵之事,大臣們雖然反對,但還是有所寬容,但對用女將一事,則認為已開了一個先例,斷不可再開此例,以免越演越烈,女子奪子男子之軍權。當時崇禎妥協了,沒有給紅娘子封官。
知道秦良玉的先例後,我心中就有了數,在奏章中宣告:雖然崇禎皇帝授我“便宜行事”的大權,但我還是尊重朝廷意見,雖然想直接封紅娘子的副總兵之職,但還是先奏明朝廷再行定奪;不過女兵二萬,數量龐大,若不由女將來統領,確有諸多不便之處,由男子統兵難免會不和諧云云……不如學學秦良玉之事,給紅娘子一個名正言順的官職。不出所料,聽說朝廷官員爭議頗大,但崇禎頂住了壓力,批覆很快下來了——“準。”
我們的討論結果是步步為營,穩步推進。
這段時間裡,我們從山海關降兵身上剝來了七千多套軍服,並帶來了一些通曉漢語的滿清降兵降將,準備利用他們玩些小動作。我本想要開路先鋒全換上清兵衣服,以迷惑清軍,更好探路,也利於突襲,但是宋獻策堅決反對,稱這是我們的一著妙棋,不必浪費在探路上。我想起突襲洛陽和開封的戰例,也頗為心動,想這些奇兵,不如留著到解救錦州之圍時再使用。而目前這段路,我們有三十多萬人,就算清兵設伏也不怕,穿鞋的不怕光腳的,咱們和清兵拼人數,只要不出現慘敗,還是大有前景的。
不過,為減少可能中伏時計程車兵傷亡,我們決定把關寧鐵騎留在後面斷後,李家軍用槍炮開路。清軍最可能設伏的地點,是一段叫“十八盤”的山路,那裡有不少峭壁懸崖,箭能射下,卻不能射上,同時山路不寬,彎道多達十八道,是設伏兵的絕佳場所。想到我幾月前在聚寶崗的設伏經歷,我不由得警惕起來。
大軍上了十八彎山路了,我們都十分謹慎,把糧草放在大軍中間,把火槍手和大炮放在靠近前面的位置,緩步推進。
十八彎走了一千米,我們仔細地觀察著兩旁山坡上的動靜,但一直風平浪靜。走到一半時,隊伍已拉成一眼望不到頭的長蛇陣,這時我發現兩邊的山坡上有些不對勁了,於是下令,放了五發炮彈試探山坡上的虛實。不出所料,山坡上頓時有了動靜,人影幢幢,慘呼聲此起彼伏。我們當即按事先的方案,追加了十多發炮彈,清兵們都從林中現出身來,如潮水般地退向了山頂。他們上了山頂,我們的大炮的炮膛角度不能調到那麼高,就拿他們沒辦法了。
與此同時,開路的五百名騎兵也風風火火地奔了回來,大聲示警。
“來了,”我心中一凜,大聲下令:“槍炮手準備。”
隊伍前是三千名火槍手,他們聽令後,立即準備好火繩槍,爬上山坡,佔據好有利地形。
轉過一個彎道,山路開闊起來,隨著如雷的馬蹄聲,前面密密麻麻的滿清兵大聲呼喝著,迎面衝了過來,他們手中握著弓箭,蓄勢待發,準備把我們攔截在這個彎道中,打我們一個進退兩難。
“放!”隨著一聲命令,山坡上計程車兵們開槍了,他們配備的都是崇禎送來的掣電銃和霹靂銃,改進後的射程都在三、四百碼左右,比清軍弓箭的射程要遠一百多碼。在清軍的弓箭還未進入射程範圍之內時,火槍已經將前排清軍轟下馬來,山路畢竟不寬,幾十匹馬一倒地,頓時阻住了清軍前進的道路。清軍哇哇地叫嚷了一陣後,原地向我們射出些弓箭,但射得最遠的也只能落在離我們幾丈遠的地方,而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