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2/4 頁)
城,多次重創清軍,取得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努爾哈赤在此城受創,懨懨成病逝去;皇太極為報父仇,攻打寧遠,也在此城慘敗。袁崇煥被冤殺後,如今的總兵是吳三桂,那個臭名昭著、葬送了漢人三百年大好時光的賣國賊。
在討論之前,我和洪承疇先私下碰了個頭。
“馳援寧遠,事不宜遲,越快越好,遲則有變。”我首先亮明瞭自己的觀點,我十分擔心,吳三桂會投降清兵,並引著清兵來攻錦州和山海關。雖然歷史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三年後的事,但誰知道蝴蝶效應下,吳三桂會不會提前動手?
洪承疇有些疑惑地問:“遲則有變?不至於吧。寧遠防守堅固,也僅被包圍三月,以城中的存糧來看,大約還沒到彈盡糧絕的地步,還可以支撐一兩個月,倒不象錦州那麼危險。”
我索性把話挑明瞭說:“我對吳三桂信不過,我看他很可能會投降清兵。”
洪承疇微微一驚,沉吟了一會,說道:“斷然不會。”他的語氣斬釘截鐵,十分堅決。
我淡淡問道:“哦?吳三桂的骨頭有那麼硬嗎?你對他了解多少?”我心中冷笑,他吳三桂和你洪承疇一樣,現在都是大大的忠臣,還沒有投降清兵,那只是因為時候未到,時候一到,軟骨立現。
洪承疇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淡淡道:“李總督好象對吳三桂頗有些成見?看來一定很瞭解他了,你倒說說看,他怎麼個軟骨頭法?”
我張口結舌,有苦說不出來,這吳三桂為了陳圓圓,衝冠一怒引清兵入關的故事,現代人誰都知道,吳三桂的千古罵名是永遠也洗不清的。可是此時引清兵入關之事尚未發生,我又如何拿來證明?而吳三桂在引清兵入關之前的事,我確實不太瞭解,也沒有興趣去了解。
我於是瞎扯幾句:“這吳三桂,我聽說他很害怕清兵,而且好酒好色,貪圖享受,恐怕不是可以值得託付之人。”
洪承疇嘆道:“李大人果然對吳三桂成見頗深,卻不知成見從何而來?吳三桂作為我的部下,我對他很是瞭解,完全不是你說的那樣。據我所知,他勇力過人,武藝超群,從年少起就一直抗擊清兵,在戰陣上披堅執銳、左衝右突、驍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極遠遠見了,都不禁對麾下稱讚吳三桂是條好漢子。
吳三桂年少時就十分驍勇,在一次戰役中,他衝入敵陣用箭射倒一名紅旗王子。在拍馬上前揮刀準備割下該王子的首級時,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樑。吳三桂血流滿面,但毫無懼色,撕裂紅旗包紮好傷口後,立即再戰。天啟末年,他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當然,他今年剛28歲,年輕力壯,又兼儒雅風liu,拈花惹草的事倒是免不了的,也有些好酒貪杯,但還不至於象你說的那樣不堪。”
“帶二十個家丁,敢跟四萬滿清人鬥?不是吹出來的功績吧?”我吃了一驚,這段事,我卻是不知。薩爾滸戰役中,清兵前鋒武理堪以二十餘人闖入二萬人陣營中,曾讓我驚為天人。而如果洪承疇說的是真的,那吳三桂豈不是比武理堪還生猛?
洪承疇微微一笑,娓娓道來:“此事千真萬確。吳三桂出生於關外的漢鎮中後所,其父吳襄本乃士紳,因努爾哈赤崛起後在遼境對漢民大加擄掠殺戮,遂憤而投筆從戎舉辦團練,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遼東團練總兵一職。他功績卓著,有‘遼右巨臂’之稱。吳襄與當時遼境的一些明庭武將結友,並把妹妹嫁給錦州總兵、掛‘討虜先鋒印’遼東名將祖大壽……”
我插話道:“祖大壽?我知道,就是守錦州的祖大壽,他是條好漢子,是袁崇煥以前的愛將之一。”
我對祖大壽的印象很好,他和袁崇煥一起,多次打得清兵狼狽而逃。袁崇煥死後,他被皇太極帶清兵圍困在大淩河城,糧盡援絕,被迫投降;祖大壽假裝順服,卻使了條計策,聲稱自己可以帶兵進入錦州,然後發動內亂,將城獻出,皇太極大喜同意。結果祖大壽進了城後,馬上據城堅守,狠狠地打擊清兵。皇太極大怒,包圍錦州,多次進攻卻沒能破城,只得怏怏而歸。這次皇太極再次再兵圍困錦州近一年,恐怕也是為了報當年的背約之仇,誓要將祖大壽再次擒拿。但祖大壽不愧是鐵骨錚錚的漢子,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一直堅守著錦州。
洪承疇微笑道:“祖大壽確實是條好漢子,但吳三桂也不比他差。有一次,吳襄率五百名騎兵作哨探,不期與後金大軍相遇被圍。少年吳三桂得知他父親危在旦夕後,立即趕到他舅舅祖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