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某些岩石的比重達到1 :#823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 :#8231:4克/厘米3。至於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乾燥後,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麼重。不久前,人們對復活節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見雕像並非人們說的那麼重。
不禁石像的重量被大大誇大了,普卡奧的重量也被誇大了。看上去直徑達3米、高為2 :#8231:5米的大帽子的確令人肅然起敬,重量似乎是驚人的。海爾達爾認為一個普卡奧足有5只大像那樣重。但不要忘記,普卡奧是由普那帕奧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這種浮石曬乾後就會浮在水中,只有裡面吸足了水才會沉下去。拖運這種由比重比水還輕的岩石製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費太大的力氣,五個人就能搬動一頂直徑為1米的普卡奧。而且,用來製造普卡奧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帶鋸齒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來,用錘子敲擊它,岩石表面雖不致碎裂,但也會出現皺紋。很明顯,復活節島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瞭解浮石的這種特性,他們制好帽子後,不是搬著他到處跑,而是把它滾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因為當普卡奧在地上滾動的時候,它並不破碎,而是稜角都沒了,變成了圓形。況且,復活節島上的雕像並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過是一種例外。迄今為止,人們只發現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層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後再順著用石塊疊成的腳手架滾到雕像的頭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許多人認為,復活節島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諾洛拉克火山採石場裡雕刻出來,然後再運到海邊,並在那裡為它們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奧火山採石場立志成的,然後再運到海邊。最後,人們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給它們戴上帽子。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們已經說明了普卡奧是怎樣製成,又是怎樣戴到石像頭上去的。
作品相關資料 非洲大裂谷的形成
更新時間:2010…3…23 17:23:40 本章字數:4752
裂谷簡介
東非大裂谷(EastAfricanGreatRiftValley)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面上有一條碩大無朋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大地溝”。
由於這條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經實際超過東非的範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統”。
地球表面最大裂谷的一部分。從約旦向南延伸,穿過非洲,止於莫三比克。總長6;400公里(4;000哩),平均寬度48 :#8764:64公里(30 :#8764:40哩)。北段有約旦河、死海和亞喀巴(Aqaba)灣。向南沿紅海進入衣索比亞的達納基勒(Danakil)窪地,繼而有肯亞的魯道夫湖、奈瓦沙(Naivasha)湖和馬加迪(Magadi)湖。坦尚尼亞境內一段東緣因受侵蝕已不太明顯。裂谷後經希雷(Shire)谷到達莫三比克的印度洋沿岸。西面一岔裂谷從尼亞沙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經過魯誇湖、坦幹伊喀湖(世界第二深湖)、基伏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裂谷湖泊多深而似峽灣,裂谷附近高原一般向上朝裂谷傾斜,有些湖底大大低於海平面。至谷底平均落差600 :#8764:900公尺(2;000 :#8764:3;000呎),有些地段達2;700公尺(9;000呎)以上。據推測,裂谷形成於上新世和更新世,一些地段同時伴隨有大規模火山活動,因而形成吉力馬札羅山(5;895公尺〔19;340呎〕)和肯亞山(5;199公尺〔17;058呎〕)等山峰。
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古往今來不知迷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