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什麼看法?”
林知府只覺的兩眼發黑,就想暈過去了,這是什麼問題,純粹是找茬的問題。林成要是言語神態中敢對“反清復明”表現出半點同情或理解支援,下場都是不敢想象的。可要是表現出堅決反對和討伐,估計一來康熙不信,二來要是這些反對和討伐的話傳出去,林成將會被許多漢族人所不恥,甚至有可能被那些“反清復明”的人士所仇視,將永無寧日。
與林知府相反的是安好和林成則鬆了口氣。因為在現代的時候他們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
於是林成沒有思考,康熙的問題剛問完就回答道:“啟稟皇上,林成已思考這個問題很久了,心中也早已有了定論,所以不需要一刻鐘的思考時間,可即刻回答聖上的問題。”
康熙有些詫異的道:“哦;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又是什麼事觸發你思考這個問題的?”
林成:“啟稟皇上,臣在看史書時,見朝代更跌頻繁,血雨腥風不斷,就開始思考朝代跟跌的原因,自然也包括明朝的沒落和清朝的建立,自然也就一併思考了反清復明的現象。”
康熙:“朕洗耳恭聽。”
林成:“林成個人以為‘反清復明’難成氣候。”
康熙:“哦,為什麼?”
林成:“因為反清復明的那群人,地利,人和都不具備。就地利而言,目前反清復明人士沒有佔據一村一鎮,更別說是戰略城市和要塞。而皇上則掌控了包括臺灣在內的所有國土。而人和。。。。。。”
林成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康熙打斷了,康熙:“歷史上劉邦起義的時候,不也沒有一寸土地,最終還不是奪得了天下。”
林成:“的確,但劉邦和反清復明人士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秦二世元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首舉義旗,反抗暴秦,全國影從,並在攻佔陳後,建立了‘張楚”政權。劉邦是在那樣的背景下起義的,那時一方面由於天下農民起義眾多,且有陳勝吳廣那支起義隊伍,分散了秦朝統治者幾乎所有的注意力,劉邦的起義隊伍才能有機會發展壯大,另一方面秦朝統治者秦二世昏庸無能,只知吃喝玩樂,荒淫無度,宦官當道,吏治**,傜賦繁重,民不聊生,百姓對秦朝痛恨不已,恨不得它立即滅亡,因此劉邦的起義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援,無論是物力,還是人力方面。而這群反清復明之徒,所處的時代是皇上您治理下的盛世河山,如今儘管葛爾丹還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總體而言,還是天下昇平。只要反清復明之徒稍有動作,皇上您就可以對它進行強有力的打擊,甚至是摧毀,因此它很難發展壯大。此外,皇上您聖明睿智,絕不是秦二世,所能比的,您勵精圖治,官員們也基本能各司其職。天下百姓安樂。百姓並不在乎皇帝是誰?比起皇帝是誰來他們更多關注的是生活的安穩和富足。因此他們對可能打破他們生活安穩的反清復明人士,並沒有什麼好感,更不會去支援他們。”
康熙:“如果真和你所說的那樣,那為什麼反清復明的現象自我朝入主中原以來就從未平息過?”
林成:“我想以陛下的聖明睿智怕是早已發現這群反清復明之徒,多是前朝的達官貴人,或是他們的後代,因為他們過習慣了呼風喚雨的生活,一下子淪為平民,不甘心是在所難免的,於是想著富貴險中求,便想匡扶前朝,以憑藉開國之功,再獲得曾經的低位和尊榮,甚至更甚,前朝僅剩的血脈,即他們所立的‘朱三太子’,眾所周知是個痴呆兒,如何能治理江山,恐怕他們只是想效仿曹操,打算藉助前朝皇室後裔的名義,來獲取更多的同情和支援,藉以掩蓋自己的狼子野心。倘若他們真的實現了反清復明,那麼,呆在那皇位上的未必是現在的‘朱三太子’,就算是現在的‘朱三太子’坐在皇位上,也不過是個傀儡,恐怕真正的權力都握在那群反清復明之徒的手上,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真的是‘朱三太子’君臨天下,恐怕天下就真的被他當兒戲了。天下蒼生誰願意被一個痴呆兒統治著?何況陛下你子嗣眾多,卻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就算萬一清朝被他們顛覆了,您逃出去的兒孫也會把江山奪回來的,只是苦了這百姓,朝代更迭歷來最無辜,最受害的都是百姓。他們正如螞蟻那樣被更迭的朝代潮流淹沒。林成認為連我這個10歲的小孩都能想到的問題,何況天下其他有識之士呢?至於說那些賢人異士恐怕早已看透了其中的關鍵,所以陛下沒發現反清復明裡面有什麼世外高人。綜上所述,林成以為皇上只要繼續勵精圖治,打理好江山,賜福於民,那麼陛下的江山就會固若金湯。”
康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