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3/4 頁)
主要原因之一,世宗皇親見將驕士惰之弊,將老病殘弱悉數減掉,親選壯士而為禁軍。“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於兵甲之盛,近代無比。”(舊五代史。世宗紀一)世宗此舉效果非常明顯,“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郭威上臺的軍隊和柴榮改制之前的軍隊的性質是一樣的,帶有明顯的“僱傭軍”特性。
世宗崩,而禁軍擁立趙匡胤,並不能說明柴榮改軍沒有效果。為什麼趙匡胤會兵變得逞,從軍事角度來看,首先趙匡胤本身就是世宗極力培養並信任的禁軍將領,要不然世宗也不會臨時撤掉張永德而換上趙匡胤。這麼說吧,趙匡胤在當時禁軍五年,已經培養了一批死黨,比如在策劃陳橋兵變的那幾個人,如趙普、趙光義、石守信、王審琦、郭延贇、李處耘、楚昭輔、苗訓等人,在陳橋兵變時,身份不是低階官吏,就是中低階將領,這些是趙匡胤的核心集團成員。因世宗雄武強悍,趙匡胤都憚不敢發,何況他們這些小人物?世宗一崩,這些人自然想將趙匡胤推向前臺,謀取一場好大富貴。
當時後周比較重要的將領都駐守外地,除了張永德遭了世宗的忌,李重進在淮南,李筠在澤潞,李穀有病,且在建隆元間就死了。郭崇在真定,而且趙匡胤兵變之後,郭崇感太祖、世宗之隆遇,時常泣下,雖然最後跟了趙匡胤,也不過虛與委蛇而已。這些人都是後周軍界的骨幹,李筠和李重進不服趙匡胤,相繼起義兵,結果不勝而亡,惜哉!
控制一支軍隊,首先要控制高階將領,其次要控制中層將領,至於普通士兵,他們即使想不服趙匡胤,沒人帶頭,也成不了事。而趙匡胤成事的多是中低層將領,這就很難說明問題了。世宗還留了一個韓通在京裡,雖然忠通無二,卻寡不敵眾,為王彥升所害。
從文官上來講,趙匡胤自己承認,如果後周重臣王樸還活著,他是沒有任何希望當皇帝的,不然也不會給王樸像下拜。從各種史料來看,所謂北漢聯遼南犯,根本就是趙匡胤自己編出來的謊言,以便為他調動軍隊發動兵變服務的。要是王樸活著,趙匡胤陰謀能得逞嗎?基本不可能。除了王樸,兩個宰相王溥和範質都是被叛軍用刀架在脖子上才不得已屈服趙匡胤的。甚至趙匡胤入宮時,範質指著趙匡胤痛責有負世宗信任,趙匡胤汗流不止。這說明無論是當時後周政界和軍界高層,趙匡胤都沒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完全是佔了禁軍的便宜。
世宗雖然依靠禁軍,但不用所謂的重金懸賞來調動禁軍的戰鬥力,而趙匡胤卻這樣做了,乾德三年,宋伐蜀時,趙匡胤就告訴王全斌等人:他只要土地和戶口,其他金銀珠寶盡賞於將士。這又說明什麼?說明趙匡胤在軍界的地位並不穩固,他急須用重利餌三軍以為他所用,結果趙匡胤還是走上了五代軍閥重金收買將士的老路,雖然這對趙匡胤來說也只是權宜之計。
所謂就糧軍,其實也是禁軍,宋立,分中央禁軍於各地,名義上還是打著禁軍的旗號,但實際上這些禁軍成了地方駐守軍,也稱為就糧禁軍。我指所指的收天下之兵,並不是說把宋朝境內所有的部隊全都集中到開封,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謂收天下之兵,是趙匡胤納趙普“收其精兵”之策,下詔命各地方在地方軍中將強壯之兵錄其名並送汴梁,“以補禁旅之闕”。補什麼闕?一是中央禁軍分赴地方後的空缺,二當是以“補闕”為幌子,收天下之勁兵集中都下。自後,宋朝各鎮勁兵多入都下,轉為禁軍,只留下老弱病殘充作地方軍。
趙匡胤為了控制軍權,改變軍制,樞密院有“發兵權”,三衙有“領兵權”,並且大量參用文官,雖然有宋“歷百年而無兵患”,但這些只是在當時取得了一定效果,社會比較安定,但卻嚴重削弱了漢族軍隊的戰鬥力。北宋初期面臨強大的契丹,中期西北方向又要對付彪悍的党項人,以宋朝洋洋百萬大軍,取得過哪些重大勝利?哪點改變了當時的天下大局?結果不還是靖康之難,二帝北狩,倉皇南逃,偏安東南,為一時之幸。以宋朝經濟的實力,怎麼會打不過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契丹、党項、女真、蒙古?說白了,決定一切的還是軍事,無論說的再熱鬧,真動手的時候,還是要看能不能經打?這才是關鍵的關鍵,但宋朝於此極不合格。
援引王曾瑜先生的文章:“北宋三衙統兵制度十分嚴格,也非常死板。宋真宗時,“京城河南草場遺火”,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王隱命令殿前司虎翼軍都虞候高鸞“以近便營兵救撲之”,殿前司卻說高鸞不歸王隱統屬,“當俟詔旨,請劾之”。宋真宗“以救焚之急”,“命釋鸞等罪,仍戒自今各遵往制。”本應救火受獎的高鸞,僅倖免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