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出一個東西,那是——一隻紅豔豔的桃子!
外婆笑了,我卻哭了,哭得淚流滿面。外婆握住我的手慢慢鬆開,任憑我的哭聲在屋內迴盪卻始終沒能再看一眼她所捨不得的青青!
今天,我肩負著媽媽的囑託,爸爸的期望,老師的祝福,還有外婆的守候坐在考場上答卷。我相信我不會讓他們失望的。
有些事,錯過了就是永遠;有些人,一轉身就是一輩子。不要忽略任何愛,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桃子,因為畢竟有多少愛能夠重頭再來呢?
第十一節 挫折四問
古往今來,挫折像一條尾巴跟著我們人類。從荊軻刺秦王時遇到挫折到鄧小平三起三落時遇到的挫折,從愛迪生髮明電燈時遇到的挫折到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遇到的挫折,我不禁迷惑於挫折,思考起挫折來。現寫《挫折四問》,算是我對挫折的思考。
第一問:挫折是什麼?
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知道“挫折”的意思就是變相的失敗。但不同的是,挫折是弱者眼中的大山,是強者眼中的沙粒,是懦弱者逃避的理由,是堅強奮鬥者的階梯。挫折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含義。
第二問:挫折真的存在嗎?
挫折當然存在。人越大好像越難以面對挫折,大人們說:小孩子哪裡會知道挫折?其實不然,就像小孩子玩過家家一樣,挫折在小孩子的眼裡是透明的。孩子們說:爸媽不給買玩具是挫折,打架回家再被打一頓是挫折。有時我會問自己:挫折是否真的存在?在經歷了白天與黑夜,經歷了花開花謝之後,我明白了挫折的存在。它存在於我考試的失利中,存在於父母的不理解中,存在於友誼的破裂中。
第三問:挫折與成功的界限在哪?
挫折與成功只在一線之間。要不然愛因斯坦怎麼會說:我喜(霸氣書庫…提供下載)歡挫折,它是我走向成功的路標。縱觀古今名人或巨人,哪一位成功的背後不是挫折在作鋪墊?愛迪生經歷挫折發明了電燈,居里夫人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挫折才找到了鐳元素,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敢於面對挫折,敢於向挫折挑戰。
第四問:挫折給我什麼啟示?
讀了上面的材料,我認為我對挫折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那就是:受挫折的過程往往就是獲得真知的過程。走過崎嶇小路,才能真正體味生活的歡樂;穿過茫茫迷霧,才能深切感受陽光的明媚。不經風雨,怎見彩虹;不吃一塹,難長一智……
屈原曾作《九問》,我今天寫的《挫折九問》為我的人生指明瞭方向。我明白了什麼是挫折,我再也不會害怕挫折,我知道了挫折的真正內涵——獲得真知。最後我還要說一句: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
孟鴻壽,自幼患了軟骨病,身長腿短,投特別大,腳小而纖細,走起路來很艱難。但他下定決心苦學三年,終於成為獨樹一幟的名醜。是挫折與艱辛使他功垂名就。
點燈的發明,是發明大師愛迪生經歷了上千次失敗才發明成功的。上千次失敗充滿了他對廣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將失敗轉化為動力,從而將光明帶給人類。
袁隆平,當他還是一名鄉村教師的時候,便對權威發起了挑戰,他不再迷信權威,他要為廣大的農民兄弟幹出自己的一番偉業。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他成為了“雜交水稻之父”,成為了救飢救貧的人間天使。
我不能說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條件,但我要說,如果沒有挫折作為動力,沒有經歷風雨的洗禮,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江淹才思敏捷,妙筆生花,但終究還是“江朗才盡”;方仲永智慧過人,五歲就能“指物作詩立就”,但最終卻“泯然眾人矣”。
多彩的彩虹,成功的果實,決不會青睞那些整日碌碌無為的人。
如果沒有居里夫人夜以繼日的研究就沒有鐳的發現,如果沒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沒有那如泣如訴,哀婉動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沒有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潛心研究,就沒有“神五、神六”的昇天,祖國的輝煌。我們要以勤勞為色彩,搭起我們人生美麗的彩虹。
經歷了風雨,也許我們才會拋棄高不可攀的幻想,才會忘記那不堪回首的滄桑,才會走出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迷茫。經歷了風雨,我們才能擁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然;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風景這邊獨好”的自信;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的傲骨;經歷風雨,我們才能擁有“久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