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第3/4 頁)
麼意義了,就看這劑猛藥的藥力能夠把幕府催化到什麼程度吧!
如我所料的一樣,幕府得到二見光成的彙報,馬上就飛快的運轉起來。信景親自出面,召集眾大老、中老和奉行們進行合議,sī下里自然也會和右筆們商量;而秀景則按照我的既定方針,在合議上極力主張平息事態,以免引起兩國之間的干戈,甚至引出朝鮮背後的大明,葬送來之不易的良好邦交和巨大的貿易利潤。
秀景的意見,得到了另外兩位大老井伊宣直、蒲生宣秀的支援,五中老之首的蜂須賀景勝、主管勘合貿易的淺野長政也附和秀景。可是,信景畢竟是將軍,在他表示要更加慎重的考慮此事後,接替石谷賴辰的成田氏長、遞補上來的瀧川一忠立刻知機的表示了反對。他們一個代表關東新附譜代眾,一個代表織田出身譜代眾,基本上都可以說是信景的有力支持者,當初之所以由他們上位,是關東、關西兩方,以及舊譜代和新譜代之間達成的妥協和平衡。其中的成田氏長,是信景次子吉良景三郎(吉良家景太郎、景四郎幼名分別屬紀伊藩和越前藩)的外祖父,瀧川一忠則是關東征伐大功臣瀧川一益的繼承人,也是諸譜代大名二代目中能力出眾的佼佼者,身份和資格都足夠,我也沒有出面干預。
至於剩下的另一位中老小早川隆景,他知道自己只能算半個譜代,因此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這樣的話,信景既無法說服任何一位大老,也沒有得到過半中老的支援,按照以往的慣例,他應該放棄自己的主張,然而這一次信景彷彿鐵了心似的,接連召開了好幾次合議,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勢頭。面對信景如此堅決的態度,小早川隆景首先退步了,他以年事已高、不堪勞累、恐誤幕府大政為由,辭去了中老的職務,並按照石谷賴辰的前例,推薦周防藩山內一豐代替他。
山內一豐效力于吉良家數十年,是宗家的資深譜代,曾擔任家中首任城町奉行,和已故的竹中重治同格。對於這個資歷、威望無可挑剔的人選,無論是信景還是諸大老、中老們都不能不認同,也就立刻確定了下來。在秀景等人而言,這算是送了大半口氣,可以藉助山內一豐的持重和對信景的影響說服信景,即使信景不聽,只要所有大老和過半中老一致反對,就完全可以按照幕府法度否決他的意見;而信景知道山內一豐多半不會支援這件事情,也加大了活動力度,聯絡關東諸大名向表之間施壓,想趁山內一豐路途遙遠、短時間內無法到任的機會,先行達成征討朝鮮水軍的既定決議,然後順勢征伐朝鮮。
雖然關東諸大名的領地都不多,但是他們領地接近幕府中樞,許多日常政務都需要他們的配合,對於中樞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些大名家的嫡子,如今大多在信景身邊擔任側用人,也自然會傾向於他,尤其是領武藏國八萬石的平野長泰,他自覺勇武過人,又是將軍的rǔ兄,如果給他更多的機會,完全可以像池田恆興在織田家那樣成長為國持級大名,因此極力攛掇奧之間的同僚們支援信景對抗表之間。
當然,作為此事的倡導人,二見光成也不會閒著,每次參與合議,他都會擺出某些情報,力證朝鮮方面的虛弱。甚至連眾人擔心的大明,他也表示出某種程度的輕視,認為當年大內家數十名武士就能把大名江浙一帶攪得亂七八糟,甚至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可見明國的軍力也不怎麼樣。而根據目付組的情報,他還非常婉轉的提醒信景,只要發生戰事,那麼將軍就能跳開眾大老、中老的約束,直接指揮天下的數十萬軍勢;而一旦他這個將軍打下朝鮮,功業將直追京都的大御所太政公,甚至直追千多年前征服新羅的神功皇后,此後就能憑著威望,重新任命大老和中老,徹底將幕府大政掌握在手中。
漸漸的,徵朝的風聲在關東傳揚開去,東北諸大名也攪合了進來。野心勃勃的伊達藩現任藩主伊達政宗、南部藩首席支藩家老南部信直,想恢復昔日榮光的佐竹義重、蘆名盛秋,還有對自家領地大小不滿的磐城國諸家小大名們,都紛紛表態願意參與征伐。他們雖然隔九州最遠,可是幕府在能登國就有一支強大的艦隊,完全可以替他們省去奔bō之苦,或者直接乘艦隊跨海攻擊朝鮮半島東海岸,比起當年攻擊琉球還要容易得多。RO!。
第一百六十四章:功業之結(中)
第一百六十四章:功業之結(中)
按照幕府法度,關東、東北諸大名在江戶城下都建有藩邸屋敷,以藩主、嗣子或一門重臣留守,一方面是作為人質,一方面也率領部分武士為幕府效命。這種做法,能夠很好的保證幕府對諸大名的羈縻,但是在諸外樣大名而言,或多或少都有些屈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