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共處,這樣北方少數民族會成為牽制他坐大的力量之一。而且下面還有一個袁紹對他虎視眈眈。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孫瓚不過一介武夫,連袁紹都對付不了,還能翻起多大的浪花。所以劉協很大方的將整個幽州之地交給了他。
公孫瓚喜笑顏開,深感皇恩浩蕩,不過他要是知道劉協為什麼這麼放心交給他一州之地,估計就不會笑的這麼開心了。
幷州同樣是苦寒之地,同樣跟北方少數民族紛爭較多。歷史上的劉虞處理北方少數民族問題很在行,實行鐵拳和安撫並用,正好目前幷州刺史之位空缺(原來是丁原),將他調離到幷州既可避免被公孫瓚所害,同時也算是對他未能率兵來勤王的一種小小的警誡。幷州在司隸之北,不用擔心劉虞這個歷史上未顯露出野心的刺史擁兵威脅雒陽。
濟北相鮑信封為大鴻臚寺卿(原為周奐被殺),令百官目瞪口呆。濟北相為濟北國的相,職位跟一郡太守差不多,但是大鴻臚寺卿可是九卿之一,相當於地級市長升為國家部長,也算升了幾級。
問題是大鴻臚寺卿沒有兵權,他原來的一萬多兵馬怎麼辦?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鮑信原屬何進舊部,跟王匡一樣也是被何進派往家鄉募兵,在回京的路上的時候何進已經被宦官所殺。鮑信是個比較有眼光的人,當初董卓剛進京的時候他就提醒袁紹、王允等人,董卓狼子野心要早日除掉,可惜兩人未聽從他的建議,鮑信只好帶兵到泰山郡避禍。
然而他畢竟是何進舊部,自然偏向袁紹一邊,支援劉辯上位。
接下來的旨意讓百官終於似乎明白了什麼。聖旨上宣佈鮑信的軍隊收歸朝廷,編為御林軍。這是一加一等於二的事情,朝廷多一萬多軍隊,袁紹方就少一萬多軍隊。京官職位再高也只能在小皇帝的手心裡蹦躂。
袁紹等人臉色大變,氣得咬牙切齒,卻無力辯駁。倒是鮑信本人面不改色,興高采烈的謝主隆恩。
其他如劉岱、韓馥等剩下的諸侯全部在爵位上給與晉升,亭侯升鄉侯,鄉侯升縣侯。
新設軍隊——御林軍,張遼領御林軍總統領,加封破虜將軍;關羽封為御林軍右統領,加封漢壽亭侯,賜大宛良駒一匹;張飛封為御林軍左統領,加封都亭侯,賜大宛良駒一匹。近衛營由騎都尉胡車兒統領,加封救主有功的水無塵為左僕射,輔佐胡車兒,另賜大宛良駒一匹。
董卓退到長安,其部下十五萬軍隊主要分為雒陽軍系(即原來京師中的南軍和北軍)、幷州軍系(丁原部下)和西涼嫡系軍隊,董卓敗退後,部分雒陽軍系計程車兵便在退兵的路上偷偷的潛逃。而董卓也犯了個錯誤,將西涼嫡系軍隊設為先頭部隊,中間是幷州軍系,最後是雒陽軍系,十五萬軍隊猶如一條蜿蜒十數里的巨龍,首尾難以相顧,等到董卓發現時,雒陽軍已逃走了兩萬多。
這兩萬多人大部分都選擇了向京師投誠。而劉協一直想將近衛營培養成為一隻像飛熊軍和白馬義從這樣的精銳騎兵,而不是一隻龐大的軍隊。所以有心新設一隻龐大的混合軍,也就是御林軍。
平原縣令劉備,除羽林中郎將,宜城亭侯。
幾個草根一族平步青雲加入陛下最親信的軍隊並擔任高階職位。這個小皇帝跟上次洛陽之戰結束後一樣,管你什麼士族、庶族的,只要他看上眼了就直接委以重任。
百官雖然驚得眼珠子都快掉到地上了,卻沒一個反對的。
接著又宣佈了兩項重大的官職變動:原太尉楊彪因病請辭,朕予以批准,由御史中丞皇甫嵩接任;原司空張溫因病請辭,朕予以批准,由太僕盧植接任。
雖然百官事先已經暗中得知,但是仍舊不亞於一場地震:三公換了兩公,這可是相當於中央常委的職務。
平陰縣草民吳孟,救主有功,封為侍醫,秩比四百石。
原河內太守王匡,心懷不軌,起兵造反,已按謀逆犯上之罪誅殺,免去一切官爵。其原有部下軍隊全部編入御林軍。
原南陽太守、祁陽侯、後將軍袁術,因作戰不力,陷害同僚,貶為徵南將軍。
袁術一直在做衛將軍的夢,等了半天沒聽到對他的封賞,卻聽到他一向看不起的劉備兄弟居然一步登天,身居要職,心裡大為不爽。突然聽到“袁術”兩字不禁精神一振,後面的旨意卻讓他氣得差點一口老血噴薄而出。
他向前大聲質問劉協:“臣起兵勤王,驅逐董賊,雖有小過,不掩大功,為何不升反降?劉備等人,原屬小吏和白身,為何連升數級?聖上如此封賜,臣不服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