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部分(第3/4 頁)
府。
江夏郡剩餘地晝則為江夏府。
荊南的人口因為補充了大量從北方躲避戰亂而流落南方的百姓,此次劃分時也依照人口密度多分出幾個府。
原屬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地區細分為長沙、零陵、衡陽、湘東、桂陽、臨賀六府,武陵郡因為人口密度過低,暫時不再細分 更名為武陵府了事。
揚州則更是由原來的六郡國,九十二縣細分為廬江、九江、丹陽、豫章、蘇州原吳郡、新都、鄱陽、臨川、廬陵、建安、臨海、會稽十四個府,縣治則更多,完全可以彌補大量流亡江東又不願北返的中原及臨淮士人。
涼州雖然失去了武都、隴西、漢陽三郡,但是涼州無論向北、向西,甚至向西南都有大片廣袤的土地,新的涼州省倒也不算吃虧。
至於失去了漢中的益州則與交州一起保持了原裝,僅僅是將郡國改為府,並依照中央即將下發的官員體系,將新的官僚體系組建起來。
如此一來,大漢原本的十三州如今只多出北疆三省和雍州省四個省,總共十七個省級建制,郡府也沒有增加的過多,倒是因為戰亂漸平,很多在江東躲避戰亂的百姓重新出山,使得江東多出不少縣級機構。
“父親,這種和稀泥的改制根本就不應該存在嘛!”在北疆軍結束了彈漢山之戰後便被張遼叫到軍中歷練的張震在看完了欲陽傳來的訊息後不忿的說道:“真的改制就得像咱們北疆一樣,兩個州分成五個省,縮減了管轄範圍,又細化了官僚體系,使得官員能夠更好、更細緻的管理治下百姓,也能有利於當地的經濟騰飛。”
張震跟著張遼,耳濡目染之下,也學會了不少後世才有的名詞,甚至對一些後世常見的經濟常識也不算陌生。畢竟張遼對家中子弟的教育一向抓得很緊,而數學更是重中之重,單論計算能力,雖然沒有學到高數,但是已經將多元多次方程和函式學的差不多的張震絕對是大漢少有的數學人才。張遼雖然拿出了後世的初中數學知識,卻並沒有將所有的東西全部拿出去。藏一手也是張遼下意識中的反應。
看著自己的兒子,張遼心中倒是有些喜悅。不過表面上張遼卻擺出一副嚴父的架子道:小孩子,你又懂得什麼?你只知道北疆擴編十分順利,那你是否看到了北疆與別處的差別?是否看到了北疆多出冊剛一省究竟是什麼情況。不是著人就是匈奴人、鮮卑人。如呵刷習麗、扶余、三韓以及大量中原流民,加上幷州、幽州歷經戰亂,黃巾肆虐,胡人寇邊,北疆計程車族、世家不是逃亡就是實力大損,哪裡還能給我們找麻煩?”
“可是太原王家,漁陽田家,遼東公孫家不都是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張震還有些不服氣。
“沒錯!但是你是否看到王家、田家早就被為夫用利益捆綁起來,公孫家自公孫續遷移至欲陽,遼西公孫已經消失,遼東公孫乃是新近歸附之人,雖說軍隊絕對沒有徹底交出,可是面對愈加強大的北疆軍,他們還能做什麼?”張遼用馬鞭在自己兒子的後背輕輕的抽了一下道:“任何政治上的決定,無一不是各方政治勢力之間相互博弈,相互妥協的結果。若是一方實力被壓制,就如同北疆這樣,任何結論都會很快被透過。若是大家實力差不多,那就如國家議會那樣,一個多月的討論,得到這麼一個妥協後的方案。”
“是因為那些家族早已經將自己的勢力滲入各州,而使得這些家族不願意放棄嗎?可是多劃 分一些省,對於那些家族並不會有什麼傷害啊?相反,他們還能在新的省中建立起自己的勢力,將自家的勢力滲入又一個省級官衙中不是更好?”張新不解的問道。
張遼讓長子隨軍,就是要鍛鍊他的軍事能力,同時也是要讓自己的長子在自己身邊接受正式的官場知識教育。這種時候正好走向家族未來的繼承人灌輸那些爾虞我詐的蠅營狗芶的最佳時機,張遼面露微笑道:“震兒,你想的固然沒錯。可是你是否想過,這些別利到別的省的家族勢力是否有可能起了自立之心而與本宗分道揚鍍?是否想過其他無法將勢力擴張到如此地步的家族是否願意看到一個橫跨數省,隱然間練習了數省官僚的大家族的存在?”
張震是張遼和曹清所生,更是張家長子。從小便被張遼用後世的教育方式教導著,曹清也始終以家族接班人的標準要求著自己的兒子。張震的聰慧自不用多言,心思細膩,反應敏捷也是一等一的。所欠缺的就是經驗。這也是張遼此時要交給兒子的。
聽到張遼的提醒,張震明白過來。“父親,孩兒明白了。旁支勢力一旦遠離本宗,多多少少都會有自立門戶的傾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