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兵就來自這些士兵。歷史上,漢末的很多諸侯,如劉備,孫策等都有以丹陽兵組成的精銳部隊,向現在的徐州刺史陶謙正是手下有了丹陽兵,才能以外人的身份壓住眾多徐州豪門,入主徐州的。不過陶謙也不是無能之輩,他少年時不羈聞、敖戲無度,後好學,為諸生,仕州郡,舉茂才,拜尚書郎,先後出任舒縣令、盧縣令。其後遷幽州刺史(那時公孫瓚也在幽州為幽州遼西小吏,後遷遼東屬國長史,兩人在漢末之時是盟友,這關係應該是這時候打下的。),徵拜議郎。有“在官清白,無以糾舉”的名聲。後來被拜為揚武校尉,隨皇甫嵩出征西涼。中平五年冬十月,青、徐兩州黃巾復起,陶謙被任命為徐州刺史,鎮壓黃巾軍。隨後,陶謙就在徐州站穩了腳跟,他大力提拔徐州本土人才,“以忠直”為陶謙“見疏”的趙昱,“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的麋竺,還有下邳陳登等人都被他委以重任。不過他有能力不假,但年紀大了,難免考慮事情有疏漏,當年被他收服的臧霸、孫觀被他疏遠,徐州的軍權大部落入曹豹的手裡。雖然他很明智的沒有加入關東聯軍,但他卻經不住袁術和公孫瓚派來的說客和曹豹等本土勢力的攛掇,起兵攻擊曹操。“陶恭祖老矣,再不復昔日之威矣!”張遼想到這裡也只有感嘆物是人非了。
“主公常說文遠為人穩重,凡事喜歡謀定而後行,今日一見,果不其然,未算勝先慮敗啊。”滿寵說。
“伯寧先生過獎了。”張遼謙虛了一句。“未算勝先慮敗?狗屁!我不過是遵守‘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作戰原則罷了。所謂未料勝先料敗,這在戰場上絕對是一句蠢話,如果主將都不能有必勝的決心,下面的人誰還跟著你去送死?”張遼心想。
接著又說道:“”如今魯縣已下,下面我軍就要分兵攻擊了。正好文則也來了,不用我再讓人去請了。
“嗯?找我?”于禁聽張遼一說感到有些意外。
張遼看著于禁,點點頭,“是的,我軍此次出兵的目的就是收復泰山郡的失地和攻擊徐州軍佔領的魯國之地,所以我軍下面就有兩個攻擊方向,南下,直取騶、蕃、薛三縣;東進,收復泰山郡失地。兩個方向,東進為主,南下為輔。故我擬將兵力一分為二,主力三千人馬,由我、子廉和伯寧先生率領東進,留下五百士兵駐守魯縣,剩下一千五百士兵交給文則,南下。文則,現我以主將身份命你假別部司馬,領兵南下。”
“啊!”于禁聽到張遼明確的命令不禁大喜過望。他投效曹操時間不長,此次隨軍出征也是因為李典生病不能出征,他才替補出征,根本就沒想過會單獨領軍,現在聽到張遼的話,得知自己有機會獨領一軍攻擊,雖然是偏師,但至少也算是一軍主將,又豈能不喜。
“于禁如今不過是一司馬,不如讓子廉將軍領軍,于禁為輔。”高興歸高興,于禁知道自己的曹營的資歷太淺,還是要低調一點的。
“文則,子廉有他自己的任務,何況此次讓你領軍南下是主公在出兵之前就定下來的,伯寧先生當時也在場,不信你問他?”身為下屬,和同僚處好關係可以,但收買人心是絕對的大忌,尤其是在曹老大這種疑心病極大的人手下。張遼時刻注意著分寸,立刻就將事情推給了曹操,什麼樣的感謝可以收,什麼樣的感謝不能收,張遼心裡很清楚。
“是的。”滿寵也可肯定了張遼的話。
“文則,南下還有三城,具體如何作戰由你自己決定,我只強調兩點:一、在完成作戰目標的前提下儘量減少我軍的傷亡;二、除騶縣、蕃縣以外,薛縣若不可守,打下來後將人口錢糧盡數移走就是。”張遼對著于禁交待一番。
“是,張將軍。我一定會注意。”于禁不愧是歷史上有名的將軍,很快就中驚喜中恢復過來,一臉嚴肅的回答。
張遼輕鬆的拍了拍于禁的肩膀,“放鬆些,主公能讓你獨自領兵就是相信你的能力,放心去做吧。還有,這次繳獲的魯國相印和魯國都尉印要好好的利用起來。”
“嗯!”于禁點點頭。
“還有,這次我們在魯縣俘虜了一千敵軍,在我們出發之前我們要把俘虜甄別一次,包括軍官在內,願意投降我們的我們留下帶走,不願意的繼續關在戰俘營。還有,凡是屬於曹家的嫡系的軍官我們全部帶走,免得大軍走後他們串聯鬧事。”從俘虜之中補充兵力是很正常的事情,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的事情不做白不做。不過這隻部隊的主官是徐州曹家的族人,所以張遼特別交待要對俘虜進行甄別。“這此事還要勞煩文則。”
“諾!”于禁應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