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就在這時,陳宮表現出了歷史和演義上的智者的風采,他接著那個官員的話說道:“陳宮在此恭喜明公,明公計程車兵如此精銳,難怪可以以七千之眾對戰三萬西涼鐵騎,名不虛傳吶!”他說話的時機和內容不但解除了兗州官員的尷尬,也恭維了曹操,同時也隱晦的告訴那些兗州的官員,當年曹軍僅憑七千人就能對抗三萬西涼軍,現在的五萬人用極小的損失擊敗實力遠遜於西涼軍的袁術軍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從下面看去,站在主位的曹操眯著雙眼,從表情上根本看不出他的心思,但是張遼知道,歷史上以“疑心病”著稱的曹操早就明白了原來的這些兗州官員的想法,只是現在騰不出手來,一旦空下來絕對會立刻收拾這些不安定因素的。
“啊!公臺過獎啦!這些都是諸位將軍練兵有方,將士們戰時用命罷了。操不敢獨居其功啊。”曹操的語氣沒有什麼異常,接著他對著荀彧左手一抬,“文若,繼續說吧。”
“好的。”雖然被人打斷了發言,但荀彧並沒有氣憤的神情,依然語氣不變的說道:“我軍減員人數雖然不多,但是糧草卻所剩無幾。幸好我軍底子打得好,加上繳獲敵軍的物資,至少能堅持到秋收之時。不過因為近期來戰事密集,俘虜大量增加,即使新糧收穫後也不過僅夠一年的消耗。彧請明公暫罷刀兵,修耕植以資軍資,待明年糧食收穫之時再行征戰之事。”
“嗯!”曹操並沒有立刻回應荀彧,他將目光轉向其他人,說:“諸公,文若之言,諸公有何建議?”
曹操話音落下後卻並沒有人立刻上前發表意見,武將們雖然希望能在戰爭中表現自我,但是宗族武將完全聽命於曹操,曹操不明確表態,他們誰也不會表態。而在這種場合還能毫無顧忌的說話的曹仁正在定陶,曹洪則出營傳令了,皆不在場。外姓武將則看著張遼,張遼不動,他們也不會出頭。所以武將這一排十分的安靜。
文臣們就不一樣了,各自在各自的小***裡討論起來。劉曄、滿寵、毛玠三人在竊竊私語,原兗州官員則以陳宮、萬潛為首在低聲討論。而郭嘉和程昱這兩位大神卻是一言不發,程昱微閉著眼睛,捋著他那引以為豪的長髯,郭嘉一反浪子的姿態,擺出了一副正經的樣子,眼觀鼻,鼻觀心,站在那裡一動不動。
張遼很清楚荀彧的意思,現在的兗州並不是鐵桶一個,內有兗州原官員的離心,外有其他勢力的覬覦,比如徐州陶謙就在前段時間趁曹操與袁術大戰,留守兵力不足之際,以平定下邳闕宣叛亂為由,不但將原屬豫州的沛國和魯國納入徐州的統治,更奪取了泰山郡南部的費縣和南城縣及兩縣的大片屬地,與此同時還出兵攻略任城郡大肆搶劫。這種乘火打劫的行為連荀彧這種老實人都在得到訊息後發火了,張遼當然也是十分不爽,曹操那就更不用說了,結束與袁術的戰爭後那是絕對要教訓陶謙一下的。荀彧就是想在曹操意欲出兵討伐陶謙之前勸諫曹操暫時不要出兵,雖然他對陶謙的行為十分的反感,但他並不是意氣用事的人,他的此時的信條就是“攘外必先安內”。
就張遼個人而言,他是絕對贊同荀彧的意見的,前世的他就是一個喜歡穩紮穩打的人,在玩“三國”遊戲時也是穩守反擊的忠實信徒。這並不是說張遼就是一個保守的人,比別人多了近二千年知識的張遼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眾多的奇謀妙策,以少勝多也只是不得已而為之,戰爭的勝負最終還是取決於雙方的綜合實力,戰場上還是堂堂正正的用兵更多。只不過因為正規的用兵過程大都相似,所以歷史記錄也就一筆帶過,不作詳細記載。而那些記載詳細的“經典戰例”則是因為過程的曲折複雜又是決定當時歷史走向的關鍵因素才得以留名青史的。如果一味只的想出奇制勝,帶來的或許不是勝利而是慘敗。
這時,看到自己左右文武截然不同反應的曹操開口了,這次他不再籠統的讓大家發言而直接將問題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謀士郭嘉。“奉孝,文若之言你看如何?”
“甚善!”郭嘉說道:“出戰與否,各有其利弊。然無論利弊如何,我等只能為主公建言,戰於否仍由主公決斷。適才文若先生是從治政的方面提出的建議,而軍政如雙足走路,缺一不可。主公不妨問問諸位將軍的意見。”
郭嘉話音剛落,一直在作木胎泥塑狀的眾武將們紛紛抬起了頭,剛才不過是因為領頭的沒表示,他們才一言不發,現在郭嘉要曹操聽取武將的意見,又怎能不讓這群好戰分子心中蠢蠢欲動,於是一道道炙熱的目光射向了夏侯兄弟和張遼的身上。
張遼和夏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