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況都差不多。總之一句話,大家都很窮!
有馬車代步,五十里的路程兩個多時辰便到了。此時已近中午,那集會地點臨靠河邊,倒是一處開闊之地,交易牛羊馬匹的牧民們依著河岸,用木柵欄圍成一個個圈欄,牲畜都集中在圈欄中。河岸水草豐盛,牲畜渴了也方便就近喝水。木柵欄圍成一側,留出一條主道來,另一邊卻是大小不一的眾多帳篷,排成了一條線,帳篷門口都鋪了皮革,擺放著各式各樣的交易品,粗瓷、雜糧、藥草、食鹽、皮毛、茶磚、兵器、糕點等等,應有盡有。
往來交易的人群亦是不少,放眼粗略估算一番,至少也有千人以上,除卻大半草原牧民外,其中的行腳商倒是民族各異,西夏、回壯、契丹、女真、藏族、蒙古,這些草原民族讓郭進大開了一番眼界。當然,他是分不清楚這些民族的,都是臨近的攤販熱情介紹的。也真虧了這個傢伙會說漢語,雖不流利,但還是能夠交流清楚。就因為這個,郭進和母親乾脆把地攤搭在這個傢伙的旁邊。也許是這位大叔太過羅嗦,除了郭進和母親外,這附近的其他攤販都離得這裡遠遠的。郭進到是對他的羅嗦毫不厭煩,反而津津有味的在一旁聽他侃大山,以便從中發掘一些有用的訊息。那位大叔見郭進認真,臉上的得色一閃而過,精神頭更足了,不其煩的向他介紹著集市內外的一切。
這時,不遠處的一個兵器鋪子引起了郭進的注意。賣兵器的是一個身著長布衫的老頭,應該是個漢人,草原上的牧民是不會有此穿著的。這還是郭進在草原上看到的第一個漢人。(母親不算在內)他不禁多看了幾眼,在他的觀念裡,淪落到漠北的漢人還是極少的。
也不知道這老頭怎麼會流落到這裡來。也許是同為漢人的緣故吧,郭進一看到那老頭就有種十分親切的感覺。他的心裡甚至還起過要拉攏那老頭的想法,不過想想也就算了。他現在還窮得很,身家估計還比不上那老頭!郭進並不是一個同情心氾濫的人,而且在實力還不到的時候,他也沒那資格去同情他人。郭進看中的是那老頭手上的技藝。如果那老頭沒有一手打鐵功夫的話,那他憑什麼擺攤賣武器?要知道,在草原上兵器可不是一般的稀缺,那可是實實在在的硬通貨。眾所周知,不管是大遼還是大金,它們對於草原部族的戒心很足,時時不忘打壓,為了防止草原部族的實力進一步擴大,明文嚴令不許片鐵進入草原,這就使得草原各部族嚴重缺乏鐵製武器,鐵製武器在草原上完全可以當作貨幣來用,而且還是價值很高的那種。(這也就是郭進為什麼會那麼看重那些埋藏的兵器,不辭辛苦來回搬運的原因所在)到也不是說草原上沒有礦藏,事實上蒙古草原地區的礦藏還很豐富,但沒有大量合格鐵匠的幫忙,根本就不懂這些的草原牧民們也只得抓瞎,
事實上,現在這個時候的草原地區除了牛羊馬匹不缺之外,其它的什麼都缺。在技術方面更是突出。如果不考慮草原民族那兇悍的戰鬥力的話,在此時他們確實非常落後。只看那老頭生意的紅火程度就得知一二。在郭進看來,老頭那兒的武器質量實在不咋地,在中原地區估計連二流水平都達不到,可在這兒那老頭儼然已是高手大匠!
不光武器攤上的生意紅火,李萍這兒的服裝生意也是紅紅火火。草原牧民平日都是以羊皮襖著裝,縫製皮襖容易,紡織羊毛衫卻不會,想不到這羊毛衫保暖、透氣、舒適度都比羊皮襖優良許多,物以稀為貴,那些牧民歡喜,倒肯下血本,一頭成羊換一件羊毛衫,李萍心中甚是高興,知道總算找了條出路,以後的家計多了份依靠。(想想看,冬天到還沒什麼,羊皮襖一樣保暖,可到了夏天羊皮襖的不透氣就很是令人難受拉)
只是可惜了家裡羊少,再怎麼拔毛助長也才織了一件成*人衫,孩兒郭進身上一套兒童裝,李萍仍是穿著從死兵身上扒下來的皮襖。看到羊毛衫的行情上漲,郭進欲脫下身上的羊毛衫交易,但所謂慈母手中線,愛子身上衣,李萍卻是堅持不肯,旁邊有牧人看到郭進身上的羊毛衫織得很精緻,想要買下郭進身上的羊毛衫給家裡小孩,牧民瞧得心急,價錢一下子就出到了一頭成羊外加一頭小羊。有這等好事,郭進當然不會放過,他轉身躲避著母親,硬是手腳並用地脫下羊毛衫遞給了牧民,牧民喜呵呵地接下,怕李萍不捨追討,丟下兩隻羊,轉頭就跑開了,不給李萍反悔的機會。
李萍心中有些氣憤,又有些無奈。她狠狠的瞪了孩兒郭進一眼,在郭進的連連討饒聲中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說到底,還不是家裡太窮了,連這麼大點的孩兒都知道要掙錢養家!李萍多此很是有些黯然。可她哪裡知道,現在郭進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