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3/4 頁)
團烈火可將南海的海水煮沸,又何況是區區的人?
大宋時日不長,身為臣子又當如何?
“既是我們一時間不能衝將出去,不若你我出去一人,領兵在蒙古人的身後突襲,使得他們腹背受敵,或許還有轉機!”文天祥同陸秀夫商議著,準備孤注一擲。
於是,陸秀夫繼續留在南海佯裝同伯顏、阿術周旋,文天祥則領一隊人馬準備悄悄動身去江西,想著先是將自己的家鄉奪回為最好。不料路遇蒙古人,費勁周折,最終暫且退到梅州。在梅州稍作休整,又於公元1277年五月自這裡出兵,打響收復江西之戰役。
文天祥不愧為宋廷一員忠勇之將,因吸取了先前折敗的經驗,故此一路上除奮勇領兵抗敵,更是將大宋之氣勢散播開來,所過之處必設招兵驛站,動員青壯年參軍抗敵。此法果真大大奏效,士兵中不斷有青壯年加入,也自然有身懷絕技且一心報國之人,文天祥不禁大為感概:看來是天不亡宋!
文天祥領兵至江西之前,早先派出去的心腹將領已然聚起了多支義軍,以備文天祥到達之時與其配合,好使得蒙古人腹背受敵。義軍聚起後,雖不歸屬督府軍所管,卻是配合其作戰。因義軍多來自百姓,故此甚是熟知江西當地地形,而督府軍自是人馬、糧草、兵器等完備,兩軍配合,自是給了元兵重創。文天祥到達江西后,更是將這裡的抗元之事進行得如火如荼,在雩都取得大捷後,又馬不停蹄地重兵進攻贛州。此時會昌、雩都、興國三地已被收回,過往百姓甚至江湖人士似又看到了宋廷之希望,紛紛請纓參軍,分寧、武寧、建昌三縣以及臨川、洪州、袁州、瑞州的義兵及江湖人士都來請求督府節制,文天祥感動於這些人的救國之情,遂進行了統一部署,將他們編制在督府軍帳下。多方人員合一,兵力自是增強了不少,也已然鼓舞了士氣,有道是“趁熱打鐵”,於是文天祥再次動用重兵,揮師席捲贛南,短時間內便收復了大片土地。
不斷接到各座城池接連戰敗的訊息,忽必烈如坐針氈,他不曾想過自己勇猛無敵的草原鐵騎竟也有落敗的時候,自然惱怒不已,但伯顏和阿術現在南海周旋,遠水不能解近渴,況且若是離了那裡,小皇帝再逃將出來,多日來的圍困豈非就功虧一簣了?細想之下,便由自己繼續坐鎮重城臨安,派圖那去往襄陽,阿爾斯楞領兵助援樊城,卜遠和韓忱鸛分別領兵攻打贛州和吉州。
卜遠和韓忱鸛雖為大元效力已有六七年的時間,這幾年間獨自領了兵去攻城也不在少數,只是此次事發緊急,若不能將贛、吉兩地收復,自己兵敗被俘一頭撞死倒還罷了,怕只怕那是敵軍氣焰更盛,不是反而助了他人威風麼?但這心裡因緊張著,也就更警覺起來,二人於接到旨意後十日內便陸續出兵去往贛州和吉州,以收復失地。
若說行軍打仗之事,卜遠較韓忱鸛還強些,因是飽讀詩書之人,先前又懂得些兵法戰術,因此去往贛州的路上竟是一路小捷,萬分順利地來在了贛州城,於到達這裡的三日內對城裡發起進攻,竟將對方大敗!心下高興之餘便要寫了信去告知忽必烈,不成想這竟是文天祥使的佯敗之計:城中糧草兵器等物早已被宋兵運了出去,只待元兵送上門來,一番廝殺之後再佯敗退出城去,將敵人困在城中,若不能困得降了,困死也是好的,免得再去攻打,以壞了贛州這幾百年的古城。只是那文天祥也是個愛將之人,聞聽卜遠一路勇猛殺將而來,就想將對方勸降收為己用。
不料,卜遠送了這同為忠臣勇將卻非侍同一君主的人一句話:“良禽擇木而棲,我雖不是良禽,卻也落在良木之上,如何要再重回朽木?”
他這裡同文天祥的部眾苦苦周旋著,韓忱鸛這裡也是慘烈不已。不日前到《炫》達吉州後,因不熟《書》悉地形,竟中了文天《網》祥佈下的亂石陣,雖率大部分將領及士兵逃出,卻在吉州城前亂了陣腳。因這裡也同贛州城一樣被敵軍使了計策,故此雖進得城來,卻也是缺少糧草且傷者眾多之狀態。韓忱鸛於參軍前本是一小心之人,自參軍來在徐子成帳下時也未有許多改變,但自同圖那、卜遠結拜之後似變了許多,更是在為大元效力之時才覺出究竟何人才是日後入主中原的君王!因此也就鐵下心來跟隨了。此次被困究竟不是小事,若在往常,也興許他會說得一兩句軟話,但此次在聽了文天祥派來的心腹之人進行勸降時,說出的話來雖是不羈卻也堪稱此人有一副傲骨!
“我若降了也可,除非送了小皇帝來!——降了,到了你們帳中我也是一頭撞死,還不如不降了!”
文天祥見此二人雖為漢人,卻鐵心地要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