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1/4 頁)
落座。
季秋陽打量了那李仲秋一番,見他身著蔥白綾棉袍,頭戴浩然巾,足下踏著一雙青布靴子,精神極佳,便笑道:“看兄弟這般神采奕奕,想必這兩年裡是事事隨心了。”豈料,那李仲秋卻嘆了口氣,說道:“季兄這話卻錯了,兄弟如今走背字,前年不幸,拙荊見背。去年大不幸,家母過世。兄弟忙活了好一向功夫,心裡又實在不快活,這便自家裡走出來散心,來到這京裡也有大半年了。”說著,又問季秋陽何時進京。
季秋陽聽他家中出了這等變故,忙與他道惱,又道:“兄弟家中竟遭逢這等不幸,在下一絲兒也不知,不曾登門拜祭,還望兄弟勿怪。”那李仲秋擺了擺手,將桌上茶盞端了起來,啜了一口,品了品滋味,便道:“這是徽州的祁門紅,季兄是打徽州過來麼?”季秋陽稱是,倒也不願同他多講。李仲秋點了點頭,又問道:“兄弟如今身在孝中,諸般不便,只好就這麼混著。倒不知季兄娶了親不曾?”
☆、第一百五十五章 舊事
季秋陽見他問起,心覺此事倒沒什麼可瞞的,便道:“在下今年在徽州時,倒定下了一門親事。只待來年朝廷科舉一了,便即回去迎娶。”那李仲秋聞聽此事,甚有興致,不住問詢,說道:“從前以往,也有許多朋友,與你提過幾樁親事,其內不乏名媛閨秀,你老兄是一個也看不到眼裡,件件都拿話推了。怎麼這兩年不見,你忽然走到了徽州,連親事也定下來了。不知是個什麼樣的名門千金,讓你老兄這般青眼相待?”
季秋陽莞爾一笑,自謙道:“只是尋常小戶人家女兒,在下並非眼高於頂,只是以往不是有孝在身,便是時機不好。拖來拖去,便弄到了這個年紀。今年在下因些瑣碎事宜,在徽州盤桓了一段時日,於當地結識了一位傅員外。在下同這位員外脾氣相投,相處得宜。這傅員外便要將女兒許與我,使人說媒。在下因看彼此親厚,門第年紀等諸般也都合適,便應了下來。說起來,不過是緣法使然。”他這話說的不盡不實,然而他同傅月明那段風流故事,倒也不好向李仲秋這外人說起。
那李仲秋自然也無從細究,當下,他點頭應和道:“世間的緣分,原也難論。比如柳家那姑娘,如今竟許給了張家,也是再難想到的事。”季秋陽聞言微怔,良久方才問道:“可是柳世伯的千金麼?卻許給了哪個張家?”李仲秋道:“便是錢塘縣的那個張炳華,自你去了徽州,張家往柳家提了好幾回親,媒人也不知差去了幾個。柳家出了那樣的事,便如抽了主心骨一般,禁不得這樣糾纏,就應下來了。”
季秋陽聽了這番話,默然無言。
原來這柳家亦是祖居淮南,祖上柳老太公還曾做過淮南太守,與季家是累代世交。然而自柳太公過世,柳家家業便日漸蕭條,又出了兩個不肖子孫,更將偌大一份家產吃幹輸淨。到了季秋陽一輩時,更見貧寒。那柳家當家的名叫柳誠志,字亦難,娶了城裡一落魄秀才的女兒為妻,育有一女,一家三口度日。這柳誠志因著家學緣故,也曾讀過些詩書,奈何他八股文字不甚通暢,自與科舉一道絕緣,要開館授課,也沒人請他。他又是個天生秀才身子,肩不能挑背不能扛,身無長物,世間生計無一會的,當真是百無一用。幸得柳家祖上還有幾畝薄田傳下,這一家便只靠每年收些秋租過活。
這柳誠志雖文墨有限,他養的一個女兒卻倒是百伶百俐,琴棋書畫詩書文章,無不一點就透,又生得十分俊俏。柳誠志將這獨女愛若珍寶,與她取了個小名兒喚作娉婷。
因季柳兩家乃是世交,又是比鄰而居,那季秋陽幼時還曾隨著柳誠志讀過幾句書,故而季秋陽同這柳娉婷亦有竹馬之交。上一世,季秋陽之父曾向柳家提過親事,奈何兩家往來雖密,柳父柳母卻嫌季家清貧,又看女兒聰明貌美,安心要仗著女兒攀親結貴,便藉故推了。落後,未及多久,季秋陽父母謝世,他便獨自外出遊學,走到了徽州,被傅家聘了去。他為此事雖憤懣了一陣,但事後靜心思忖,看自己窮困如斯,便是人家將女兒嫁來,也無力養活,且娶低嫁高乃世間常理,並無可記恨之處,也就心平氣和。至今世,他與傅月明兩相情篤,姻緣已定,更不將此事放在心上。因看柳家實在貧寒,倒還時常接濟一二,也只為舊交之故,倒並無別意。
然而那柳家因看季家今時不同往日,不止家業重振,便是連季秋陽亦也早早考取了功名,又是世交近鄰,彼此親近,不免便動了那結親之意,因而相托媒人說和。奈何季秋陽心中早已有人,除傅月明之外是不做他想的。其時,季秋陽父母辭世不久,他便借有孝在身,推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