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部分(第3/4 頁)
皇帝遠,心情格外的舒暢,三個人竟都長了些肉,本以為這樣的日子會再持續一段時間,誰知這日夜裡卻突然傳來訃告,說是聖上駕崩了。
山陵崩,是為國喪,陸家得了訊息,當夜府上裡裡外外便都掛了白帳,陸爍又趁夜命人敲鑼示警,並派人在城內外張貼告示,於是一夕之間,昌平縣家家戶戶便都現了白事。
陸昀便是這個時候提出要儘快回去的,五品以上在京官員,都需到內宮服喪悼念,這是歷來的規矩,陸昀縱然請了假,這時候也不好不回去,免得被人抓了痛腳,日後再參上一本。
除此之外,聖上崩殂,王皇后必然要召外命婦進宮的,袁氏和羅氏縱然是女眷、且一個早已老邁的狠了,卻也要趁夜坐船回去,一面耽擱了大典。
陸爍便是捨不得,也只得親自送三位進京師了,人送到興元府渡口,竟有不少老百姓也相攜著來送,不外是為著陸家父子倆的賢名,一個是治蝗功臣、一個剛剛帶人剿滅了亂黨、平了民憤,這些事在興元府近來已成傳奇,來送的人有不少。
“父親保重,江上夜裡冷,千萬注意身子,萬不可貪涼了。”
陸昀面上沉重,縱然知道惠崇帝兒子所餘不多,但關於太子的身世,朝中質疑的有不少,現今聖上大行而去,朝中又不知要有什麼風波出現了。
儘管這樣,見陸爍面帶憂色,他還是勸慰道:“太子治國半年有餘,早已根基遍佈,便是會遇到些阻力,想來也不會出什麼問題,你在這裡不必擔心,只需注意不要再任上出什麼身故便是了,京師但凡出什麼結果,我都會立馬傳信過來。”
陸爍點點頭,他明白陸昀的意思,自己算是明白的天子黨人,若是有人想要攻擊太子,定會從不孝上開始,自己算是他的得力心腹,拿自己下手,對太子的打擊便更狠些。
眼看著船兒飄走,陸爍悵惘了一陣,便轉身又回了昌平縣,著手吩咐下面的事情了。
日子還是要照舊,闔縣哭喪三日,家家掛起白帳,換上素服,就在這樣的哀樂當中,京師有訊息傳來,說是朝中爭吵不斷,關於儲君之位上,除了太子之外,不是沒有別的人選,高卓沉寂了大半年,突然跳出來,一會兒舉薦晉王、一會兒又舉薦淑妃之子,上下竄動,做著最後的掙扎。不少朝臣被他帶的心裡慌慌,不過太子的儲君之位名正言順,眼看只差最後一步便要登頂,自然沒有人在這時候跳出來亂嚎,只有幾個高卓的舊部,不知是被脅迫的還是真的瞎了眼,竟也跟著上躥下跳。
最終還是嶽閣老力頂千鈞,帶著一眾老臣請了玉羅山的唐老太傅出山,有唐老太傅的佐證加持,加之又有惠崇帝御印金章加蓋的聖旨傳下來,太子這儲君之位沒人可以撼動。
太子自聖上大行便日日在內宮服喪,披麻衣、食糠飯,日日不輟,得了個純孝之名。上下朝臣、三公九卿上書言國不可一日無君,進宮請君登基,君泣聲不止,以德行有虧拒之;朝臣隔日便再請,君再以有侮孝悌拒之;隔日再三請,老臣言辭懇切,君臣終抱頭痛哭。太子著冕服、戴冕冠,京中響十二鞭、奏寶慶樂章,新帝終於朝陽殿登基,舉朝同慶,改元顯德。
顯德帝登基第二日,便連下三道聖旨。
第一道追諡惠崇帝為“孝惠帝”,在京中停靈百日,由欽天監擇日下葬,朝臣百姓服喪一年,舉國同悲。
第二道尊王皇后為聖母皇太后,入主萬壽宮,追封先帝嫡後為嫡母皇太后,移棺入皇陵,與先帝合葬。
第三道大赦天下,秋後加恩科,釋先帝兩位皇子,封廢太子為穆王,封先帝皇五子為順王,封皇七子為泰王。
此三道聖旨一下,便是向全國預告皇位上換人啦,不要再有什麼歪曲心思了。
第一道倒是很正常,只是第二道和第三道聖旨卻讓人著實摸不到頭腦。
陳皇后是宮變後飲鴆去世,已同廢后,縱然她是先帝嫡妻,王皇后只是先帝繼妻,但陳皇后死的汙穢,怎麼會追封她為嫡母皇太后?再加上廢太子居然也被移出進宮得封穆王,許多人想來想去,便不禁自問,難不成新帝這是寬宥陳家和廢太子了。
至於晉王和泰王,晉王到底沒成事,泰王更是老老實實,因此便沒什麼人關注了,大家都把眼睛放在廢太子和陳家身上,等著新帝動作。
然而等了些日子,沒等來新帝對付廢太子,顯德帝反倒先處置了原本的晉王——現在的順王。
先帝停靈不過四十日,順王剛從禁地裡被放出來,卻又內侍血諫,說是順王在先帝大行期間與宮內淫亂,竟然女幹了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