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部分(第2/4 頁)
恆覺得錢汝君重視會蹦出一些他好像聽得懂的名詞,但是他有不熟悉。
簡單的來說,這個名詞太過白話,不像是文雅人所應該講的話。
皇帝劉恆其實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文人,雖然他本身沒有什文學才華。
錢汝君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什麼都不懂的人。
而且,對方不懂的不是別的,而是平常國中都教過的課程,這會讓錢汝君覺得非常鄙視。
然而在大漢,對方不懂這種東西,錢汝君覺得,這真是荒謬。
皇帝不懂得這些基本的道理?
這該有多傻啊?
這事後世小學生,都能夠懂得的有關於日常生活的災害。
錢汝君只能理解為這個時代,有帶多她不懂的名詞,在解釋後世同樣淺顯的道理。
皇帝不知道,不是他真的不懂,而是她對這時期的專有名詞懂得太少了。
“水土流失,就下雨的時候,或者是有水的地方,水會把土壤帶走的一種現象。
本來,這是真正的現象,一個地方,也有自我生成土壤的力量,只不過速度很緩慢。
如果流失的速度買沒有超過生成的速度,就不會有什麼影響。
但是,如果超過了這個速度,並且超過許多,對一個地方來說,就是會構成災難。
在極端情況之下,這種災難,我們馬上就能夠看到。
草原大概是最脆弱的一塊地方,因為在所有的草下面都土,只有一層薄薄的植被在保護。
這時候,不用雨水,光是風就能夠把灰塵揚起,帶到別的地方去。
黃土高原就是這樣產生的。
土壤裸露,所有的土就會被水和風帶走,甚至所有的養分都會被帶走,就再也沒有辦法耕種了。”
“你是說,我們伐木造屋的行為,對大地是有害的?”
皇帝若有所思道,對皇帝來說,農業出產非常重要,這是封建王朝的根本。
沒有糧食,大漢就沒有錢糧。
有錢人,其實對大漢朝廷來說,沒有任何貢獻。
“對我們大漢來說,這個土壤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的作物。”
錢汝君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她就用這一點來跟皇帝說。
“而且一個地方的作物最好不要一直種同一種作物,要輪著更換,我們才能夠讓土壤的肥力得到恢復,因為每一種作物能夠供給的養分,還有吸收的養分是固定的,不會突然多出來,也不會突然減少。如果沒有辦法做到種不同的東西,那麼就施肥吧!
兒臣已經教給皇宮裡種植的方法,為何過了這麼多年,到現在還沒有見到民間做到呢?他們頂多燒些木頭野草,來給土地增肥而已。不要嫌髒啊!”
“你說的東西,為何朕以往都沒有聽過?這不是會影響到我們關中盆地的農作?這倒是一個大問題。以後得少讓他們砍樹。看來,你帶來的水泥建築,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吧?”
“再繼續下去,肯定會水土流失,現在已經有一些徵兆了。草原也是,每年的東北季風會夾帶的黃沙,把表面的土壤向南方帶動,南方是得到了肥沃的土壤,但是也會汙染空氣,而北方失去了土壤,也會也寸草不生。
草原會更為悽慘,一旦長不出植物,大片兒黃沙會南下,會傷害田地裡的作物。
不要以為兒臣在危言聳聽。
河流也會失去原本的清澈而變得黃濁,黃濁的河水,會讓河流產生淤積,雖然會造成新的土地,
但是更會造成氾濫,黃河這一條河流,到了平原的時候是向東北流去的。
這個方向,還在冬季過去的時候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北方的冰還沒有融,融化的時候,南方的冰已經溶解了。
這種情形在高原上的問題還比較小,大部分淹沒的土地不算太大,但是如果在平原地帶,這一個黃河出水的問題,可能就是幾萬畝地的問題了,可不是小事。”
錢汝君努力的從,腦袋裡挖掘以前的常識,希望能讓帝皇懂她們那時候的領導人學問。
在那個時代,她只是個平民小戶的,人家這些淹大水,鬧大災的事情,跟她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只要想辦法在自己受災的時候逃開,也就可以了。
幸好交通很方便,南方淹水到北方,北方淹水,到南方,基本上不會發生什麼問題。
最怕的是海水倒灌,灌到最後,北極的冰融化,南極的冰融化,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