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部分(第2/4 頁)
了。
讓這些人進來,沒有造成災害的理由,進入是錢汝君的人把人逮住了。而不是邊關將士出了力。讓皇帝有點覺得,花了那麼多錢,養了很多廢物。
但是錢汝君,並不這麼覺得。
這件事,說到底是長城設計的問題。這樣的設計,本來就是朝廷省錢,顧大失小的行為。是好事。
真正誰該負責任呢?錢汝君反而覺得是地方府縣,進來的人,大部分都是零零散散的人,就算地方府縣的人少了一點,但是也足夠應付了。
沒有把人攔下來,做終還是地方封國,還有府縣的錯。
錢汝君把她的想法跟皇帝說道。皇帝好不容易原諒邊關將士。
錢汝君很不想懲戒這批人。
因為不管如何,這個朝代的兵力已經比後世的強多了。
他們也不是沒有跟匈奴和烏桓人一比之力。
現在馬匹和騎士,已經陸陸續續補充到邊關去了。
其實邊防業務,蒸蒸日上。
反而是朝廷內部,這些士子**變壞的速度令人髮指。
這就牽涉到當初打下大漢江山的時候,劉邦身邊的人才其實是不太夠的。
所以他不得不啟用一些貴族移民,來治理百姓。
這個時代,講究的是遠端控制,如果當官的都不懂文字的話,皇帝要如何實踐遠端控制一項?
而且皇帝本身也不放心讓笨人來當管理。
要是管理太笨了。萬一被百姓帶歪了怎麼辦?
問題是,如果不用這些表示投誠的諸國貴族遺民,開國皇帝能用誰?
要知道,漢朝建立之前,打了四百多年的仗,幾乎把文人都打死了。
以當時的環境,不知道有多少人失去讀書識字的機會,只能當睜眼瞎。
所以漢朝建立的時候,什麼都缺。
後來雖然說,朝廷有派官的權利,但是想要當好地方官,就必須能應對地方勢力。
如果你是外來者,在當地沒有武力的話,你怎麼制服地方,讓地方為你出力。
朝廷也知道這種情形,如果能派當地人,就派當地人。
偏偏當地人,往往有利益糾葛,就不能放開手腳。於是大漢對吏治也就不能期待了。
他們頂多能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務,至於治理地方,往往是由地方勢力自己去擺平。
也就是誰都拳頭大,誰就有話語權。
所以,現在問題逐漸曝露出來了,皇帝劉恆,有得重新面對這個問題。
要把大漢全盤改進是不可能的。
這個時代的讀書漢子,雖然變多了。
但是多半出自各個地方勢力,除非是沒有依靠的寒門子弟。
但是就算是寒門子弟,當他得到出仕的機會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大商人依附上來。
這個時代,雖然商人沒有政治地位,但是商業條件卻也是前所未有的開放。
所以寒門子弟也會瞬間變成利益團體,甚至因為初次面對富貴,而變得比較貪婪。
錢汝君覺得這個問題,就不應該有她來管,所以她就不起看,不去管。
當然如果她派出去的學堂島學生,受到這些官員的傷害,錢汝君會很憤怒,至於憤怒之後,會做出什麼事,錢汝君也不敢保證。
也就是錢汝君至今還有小女人心裡。
一方面她的抱負在照顧眾生,想讓眾生能過上好日子。
另一方面,她對待身邊的人,和陌生人,是兩個態度。
因為,她這個人最注重人品,除非陌生人能夠短時間,就讓錢汝君知道他的人品,要不然他就會像路人一樣,不會受到錢汝君的重視。
除此之外,她最重視的是一個人的智慧,但是當學堂島的學生,這幾年被她培養下來,她對智慧的標準開始無限的提高。
總不能你的智慧比錢汝君的手下還來的低,還要錢汝君對你多尊重吧!
這一點,就讓錢汝君跟一般人之間產生很大的隔閡。
錢汝君知道,她這樣也不好,但是她改變不了自己的性子。
她唯一能做到的是,就是不去接觸讓她看不起的人。
其實,這個工作越來越困難了。
其實她也發現自己的變化,隨著地位的提升,她不管在智慧,權勢,影響力,外表,等等等逐漸變得出類拔萃,但是這樣一來,能讓她看入眼的東西也越來越少。
原本偉大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