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會被過繼了。
自始至終,皇帝卻沒有表露過自己的態度。
之前,英國公也以為皇帝那般淡然,可能是諱疾忌醫,直到此刻,他才隱隱有一點感悟。
說什麼不近女色,大概是因為……心裡想要的那個人還不曾出現吧。
“陛下這一次呀,”英國公緩緩的斟一杯酒,在心底道:“怕是真的栽了。”
就是不知道,這位小皇后能否破除幾代以來,大秦皇后身上縈繞的詛咒了。
這詛咒,本是在內宮之中廣為流傳,後來才漸漸為民間所知。
雖說鬼神之事虛無縹緲無根無據,但事實上,大秦接連幾代以來,細細數之,竟無一位皇后得以善終。
無需說遠了,便是最近的兩代皇后,便未曾逃開這個魔咒。
先帝的生母孝慈皇后本是英宗正妻,更是英宗還不曾稱帝時便冊立的王妃,但英宗偏寵側妃,也就是後來的元貞貴妃,一度使得孝慈皇后的日子極度難熬。
事實上,這些事情本就無需多說,只聽聽貴妃封號的“元貞”二字,便儘可知曉貴妃有多麼得寵了。
元者,善之長也,故從一。
這個字,歷來都是中宮獨有,卻被英宗賜給了貴妃,其中的恩寵之盛,實在是難以言表。
按制,貴德淑嫻四妃封號都只得一字,但到了元貞貴妃身上,英宗硬生生頂著朝野非議打破了舊例,為彰顯貴妃榮寵,賜予元貞二字封號,這一點,便是在大秦史書中,也是獨一份的。
人心皆是慾壑難填,元貞貴妃自然也不會例外。
她出身簪纓世家的何氏一族,家族勢力強盛,絲毫不輸中宮。
更何況,她膝下有子,更有英宗的寵愛做底氣,對於那個至高無上的位子,也是有希望一搏的。
至英宗十五年,中宮昭仁殿現巫蠱之禍,英宗大怒之下圈禁皇后,至次年二月,英宗不顧朝野非議,悍然決定廢后。
皇后本就是中宮,兒子又是嫡長,眼見著熬死英宗就好了,好端端的,搞出那些巫蠱之禍,對於她又有什麼好處呢。
明眼人都看得出,無非是元貞貴妃眼紅那個位子已久,終於伸手染指罷了。
時年,英宗登基十五年整,於朝野間威勢漸盛,卻仍有先帝時期的老臣勸諫,更有三千太學學子在宮門外靜坐抗爭,得益於此,終英宗一朝,孝慈皇后都不曾被賜死,元貞貴妃雖得寵,卻也終究不曾坐上後位。
而她所出的皇子,終究也沒有得到嫡出的身份。
只是,對於先帝而言,即便是生母不曾被賜死,也不會叫他的境遇好半分。
中宮被廢,他作為曾經的嫡長子,板上釘釘的下一任皇帝,地位無疑就變得尷尬了起來。
按制,他本應是理所應當的繼承人,可是當生母被廢之後,地位卻瞬間一落千丈。
英宗雖偏愛元貞貴妃,不喜孝慈皇后,卻也不至於殺自己的嫡長子,更不會由著別人作踐他,但饒是如此,卻還是在元貞貴妃的枕頭風之下,為皇長子指了何家之女為妻。
這一位何妃,便是今上的生母,後來追封的孝仁皇后。
在先帝一朝,翻遍了史書也找不出孝仁皇后一稱,因為這個諡號,是在皇帝登基之後,為他生母追封的。
終先帝一朝,對於孝仁皇后的稱呼,也不過是一個不妻不妾的何妃罷了。
於先帝而言,他本是嫡長子,只可惜命途多舛,生母因元貞貴妃被廢,自小便在元貞貴妃盛寵的陰影下長大,不得不耐著性子與她虛與委蛇,更是被迫迎娶了何貴妃的侄女為正妃,甚至於為了使何氏一族安心,與何妃生下了嫡長子,也就是現在的皇帝。
在那樣的環境下,註定了嫡長子不會被他喜歡,能夠跟仇人之女譜寫一段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人的確是有,卻絕對不會出現在皇家。
在蟄伏之時,先帝或許會強忍著噁心同何妃相敬如賓,與嫡長子父慈子孝,但等到儲位穩固,以及成功扳倒何家之後,態度自然會是天差地別。
理所應當的——先帝也就愈發不喜見到自己的正妃何氏,以及那個不被喜歡的嫡長子。
說起來,也是諷刺,先帝當年曾經遭受的境遇,竟又在他嫡長子身上同樣出現了。
皇帝比先帝要好一點的地方,大概就是沒有遭遇生母被廢的不幸,但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其實也是半斤八兩了。
先帝儲位穩固,在英宗重病監國時,便悍然對榮華幾世的何家出手了,年幼時眼見生母被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