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3/4 頁)
處又遇旱災,老百姓受不了這天災逃難般遷移避居。正當朝廷爭執不下,是該撥賑糧還是派人查處時,路上因飽受飢餓勞苦而死的難民越發的多了起來,屍死荒野,引來的蛇鼠禿鷹竟然吃得比人還壯大,瘟疫便是在那時相繼爆發。
天災人禍苦舍離別不斷上演,自然弄得人心惶惶,民心全失,此時也不知道古月氏如何收到訊息,居然舉兵來襲。
老百姓以為國之將傾亂世來臨,各地英豪集結四起,打算趁亂渾水摸魚自立為王時。已定的大勢突然扭轉,當初讓舉國學子痛恨非議的端親王爺,居然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一舉殲滅了古月氏十萬大軍!
還記得,當時古月氏來犯的訊息報上朝廷。金鸞大殿中一排德高望重的老臣相繼拱手出來,他們痛斥道:“國內天災不斷,民心惶惶不可終日,朝政為了救災民於水火,早已撥出大量的賑銀,如何還能支撐雁東軍隊,端親王爺不知體恤國情就算了,還臨戰前押下主將郭嘉,當真糊塗至極!”
老臣仗著自己兩朝元老的身份,對遠在雁東的端親王爺好一番毫不留情面的申飭。而曾被端親王爺打壓,當朝斥責過的朝臣亦不甘落後,紛紛站在老臣身後同聲附和,拱手贊成。
大殿之上,冕旒冠下,至高無上的帝王有著一張與百里軒極為相像的臉龐,雖沒有百里軒年輕俊郎,含清癯儒雅之感。又是年長數十歲,面相頗顯老態倦意,但神情卻是如出一轍的波瀾不驚,喜怒不形於色。此人便是百里軒的同胞兄長,北秦國至高無上的國主——慶元帝。
慶元帝深沉如海的眸子直直的望向他的愛子,一字一句問到:“太子以為,該當如何”太子在朝中浮沉多年,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出言直述,什麼時候該閉口不談。親恩使然,他不該當面去斥訴端親王爺,畢竟端親王爺怎麼說都是自己的親皇叔。
可現在是大好時機,要是不趁機扳下他這位小叔,日後讓端親王爺翻身了,他不就樹立了一位強大的敵人到底是權力驅使,太子兩相衡量下,決定委婉的表達了一番親情雖重,但還是會狠下心來秉公辦理,故與大臣看法一致云云。
龍椅上慶元帝眼眸低垂,沉默不語。這時殿外正好送來八百里加急的前線戰報。帝王大手一揮,直接讓太監當面宣讀戰況,而他始終眼波平靜打量著當朝太子。
太監尖細的嗓音在大殿中徐徐響起,大臣們本來還意氣風發,還得意洋洋的打算聽完了前線戰敗後,便趁機發難的。誰知道越聽越不對頭,竟然是……是端親王爺贏了
剛剛一口一個嚴懲端親王爺的老臣,臉上一陣青白交替,驚訝的張大了嘴巴。這不可能,雁東就是把那老弱病殘的城民悉數聚集起來,也就三萬來人,怎麼可能比得過古月氏的十萬大軍
尤其是剛剛說得口沫橫飛的老臣,瞬間臉色漲紅,他們嚴重懷疑,是不是前線怕聖上懲罰,故意呈了假報上來。不然這麼一個從未帶過兵領過將的天家王爺,怎麼能贏下對方的十萬大軍莫不是端親王爺戰神附體了不成,早知道端親王爺又此能耐,他們還為何要在聖上面前說這戰須求和,挫了北秦國自己的威風,平白丟臉
老臣臉上一陣青白,隨即又想到剛剛自己才在帝王面前,對端親王爺大加申飭,帝王卻是毫不作制止,頓時汗如漿出。
一時間附和的人莫不回過來神,心慌意亂冷汗直冒,不由得看向朝中前排的太子殿下。老臣中有人知道,古月氏和太子殿下是暗定了盟約的,太子以三座城池換古月氏發兵摘下端親王爺的項上人頭,繼而接替端親王爺的京中官務。如今端親王爺不死,古月氏戰敗,那他們的計劃是不是敗露了?老臣細思極恐,頓時嚇得兩股戰戰,幾欲先逃。
太監讀完前線捷報,傷亡人數後,大殿中便安靜得幾乎落針可聞,老臣是連大氣也不敢喘一下,生怕慶元帝想起自己的過錯,追究起來。慶元帝冷眼盯著低頭斂目,畢恭畢敬的太子殿下,繼而冷笑出聲,退朝。
百官想象中的申飭太子的情況沒有出現,老臣剛剛斥罵功臣端親王爺的事,彷彿也讓大度的帝王一笑置之了。唯有政治嗅覺敏感的人暗暗察覺,這太子殿下,怕是遇上大難了。
但翌日,太子的一個舉動,徹底讓在場的文武百官看懵了。大殿之上百官面前,太子竟拱手出列,自薦到玉蘭關外安撫流民!
這種先例不是沒有,但在這種節骨眼上作出這種舉動,就十分耐人尋味了。高坐龍椅上慶元帝眼眸低垂,看不出是何表情,大臣們也不敢直視天顏,半響罷,才聽到慶元帝冷淡的說一聲,准奏。
慶元帝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