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3/4 頁)
譚元洲聽得大笑:“阿顏朵怎麼還是這麼著啊?”
管平波笑道:“她在宣傳司,活潑些有什麼不好。能一輩子不用長大,也是八字了。”
譚元洲想起阿顏朵小時候的經歷,又想起她如今死活不肯成親,嘆了一聲道:“也是。”也是他們看著長大的孩子了,愛怎麼著怎麼著吧。奮力向前,不就是為了護住想護的人麼?
第173章 火炮
第125章 火炮
管平波帶著一眾將領登上炮臺,檢視佛郎機的結構。朝廷當下能大規模本土化生產的東西, 比管平波想象的還容易。只看了兩眼, 便知結構。手掌在炮管尾部輕輕拍了兩下, 佛郎機屬於換膛炮, 他的彈藥從後裝填。好處是可提高射速, 壞處自然是封閉性差。
在膛壓決定初速和射程的前提下,唯一能解決的辦法是改成封閉炮尾和螺旋式炮栓。然而就陳朝的炮管水平,炸膛機率幾乎百分百。管平波瞪著炮管, 只覺得陣陣兒肝疼。這便是工業為何不只是工廠的緣故了。
工業化是一整個系統。譬如一門炮,難點為炮管制作。倒模不論, 模型弄出來, 就要切割和鑽孔。後世好說,高強度的切割工具, 電力驅動鑽孔。計算機精密測算, 不到高精尖的技術,都使不上八級技工手調。
如今呢?管平波想著一個月才能鍛打出一根的槍管, 求問鑽一個炮孔到底要幾多歲月?她八成還得先研發出一套複雜的水利驅動鑽孔機才行。因為她作為一方諸侯, 遠遠沒有舉國之力,大量機械的運用是必然。
沈氏兄妹自幼生長於軍營, 比尋常人更懂火器。管平波就問:“你們可會使佛郎機?”
沈亮道:“原先看人使過, 大致有些印象。”
管平波點點頭道:“已是放假,不好耽誤你們休息。待初五開印, 我們再來試試這佛郎機。我還有些想法,須整理一下, 再與你們分說。”換膛結構的佛郎機的先天優勢在於,極容易改裝成多膛和多管。陳朝的土著早發明了三眼鳥銃,再配合一下咖啡磨槍的原理,射速能快幾倍不止。戰場上的射速決定了炮火的密集度,而密集度又與殺傷力成正比。科學就是生產力啊!
譚元洲問:“你就看明白了?”
管平波笑道:“並沒什麼難的,槍炮原理皆是一般。懂槍便懂炮。”
王小狼撓頭道:“將軍,我有一事不明。”
“說。”
王小狼道:“上月,我們在營裡練槍。練著練著我就想,與我們在石竹百戶所用過的踏張弩有什麼區別呢?於是我們試了試,射的都差不多遠。踏張弩下雨還能用,這玩意一下雨就不行了。為什麼要用火器代替踏張弩?火器更貴不是?”
譚元洲一掌拍在王小狼的後腦勺上:“你蠢不蠢,你是軍戶,從上月起到現在,踏張弩還沒使利索!訓練一個弩手要一年,而一個火繩槍手只要三個月。我們幾千人不顯,幾萬人光省下來的糧食都夠拖垮敵軍了。”
王小狼顯然數學不大好,掰著指頭數了半日,才啊的叫了一聲,表示明白。
譚元洲:“……”
管平波笑道:“不單如此。弩手只能打遠端,火繩槍兵還可以近戰。”
譚元洲搖頭笑道:“火繩槍手至多能配一把匕首,在戰場上可不大好使。不過我聽聞陳朝京城五軍都督府配了一種叫嚕嘧銃的火繩槍。其尾部有約兩寸的刀片。至近前,調轉槍頭可當梨花槍使。只不如梨花槍便利,創口太淺,唯有劃才可造成一定傷害。我們可以試著買上一些研究。”
“不用了。嚕嘧銃我知道。”管平波前世看過紀錄片,略有些印象。遂解釋道,“嚕嘧銃雖尾部有嵌入刀片,卻如你說,攻擊力不大。而它的發射速度過快,容易穿過敵人的身體。”
管平波略微比劃了一下道,“比如說普通的火繩槍,打中你了,因速度慢,造成的創口會比較大,且會卡在身體裡。我們的敵軍,大抵是不可能有外科手術能力的。因此,即便打不中要害,他也必死無疑。戰場上削弱敵方的有生力量,是第一目的。而嚕嘧銃則不同,射速快,創口小,子彈穿過身體飛出。運氣不壞的兵當時躺倒,養一個月又活蹦亂跳的殺回來了。故無甚大用。”
幾個把總都不由發出遺憾的嘆息。作為火器營的把總,日常便是繞著火器打轉。管平波囿於資訊閉塞,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確定陳朝的火器發展到什麼程度。降服孔彰後,才從他嘴裡大致知道了火器水平。
而沈亮兄妹因之前是朝廷的人,還是步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