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4/4 頁)
。
這一年冬季比以往暖了不少,季風中似乎總能嗅到潮溼的氣息,加上鴻國北方連續的高溫與乾旱,讓楊昭有了不好的預感。
再過一月,杏陽縣就將進入梅雨季,若是降雨頻繁水量集中,很可能引發洪水!杏陽縣位於松江下游,地勢東西高中部低,一旦洪災爆發便是滅頂之災!
他特意查閱縣誌,上書鴻國至今百年,杏陽縣曾發生過大小洪災十餘次,死於水患者足有十一萬人,其中以鴻康十六年最為嚴重——松江上游連日暴雨,江水衝破堤壩,洪水爆發,倒灌入杏陽縣內,足足七萬餘人被奪去了性命,二十餘萬人無家可歸,離居四方,轄下一個叫梨花村的村子,被洪水永久吞沒……
洪水過後,瘟疫肆虐,又有數千人死於各類疾病,杏陽縣十室九空,積屍如麻,千里荒冢,蕩然無民。
楊昭作為一縣父母官,身上肩負著一縣人的生死榮辱,他走訪了縣裡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再一次肯定了自己的判斷,立即差人四處張貼告示徵集民夫加固堤壩,又要求衙門裡各巡檢閘官每日輪流守江,記錄江水水位,不得有誤。他還將從現世中學到的防汛措施以及逃生方法匯抄成冊,交由縣丞下達各村鎮,組織百姓學習,又讓書辦謄寫數份,統一送往臨近各縣及知府衙門。
不論如何,防患於未然。
這日,他剛從堤壩上回到縣衙,就見衙門前聚集了不少人,熙攘的人群中,一對身著素服的中年夫婦正跪地嚎哭,口稱冤枉,周圍百姓均面露同情之色。
楊昭身後的衙役排開眾人,上前喝道:“縣衙門前,何人喧鬧?”
有的百姓認出了聶償恩,忙跪地拜見,轉眼間就烏泱泱地矮了一片。
其中的素服婦人忙膝行至楊昭身前,喊道:“冤枉啊!青天大老爺,民婦有冤要述,求大人救救民婦的兒子!”
說罷,從懷中取出一份狀子呈上,衙役看了聶償恩一眼,見他微微點頭,這才接過了狀子。
原來這對夫婦乃是杏陽縣轄下普安村人,戶主姓張,人稱張大戶,他們有個兒子叫做張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