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 頁)
總之這種變化是好的,勢頭喜人,顧寧也會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鼓勵、
短短的半年,沈闌在z市開了十五家連鎖店,店子一步一步擴張,每個區都有沈闌的店子。
今年開年,沈闌又在隔壁的C市開了三家的連鎖店,次月,又在相鄰的h市開了兩家店。
這樣的店子價格低廉,客流量很大,要是位置選得好,一天的銷售額就能上萬,兩個月就把前期的成本收了回來,資金回籠很快。
店開得多了,商品的銷售量也提上去了,沈闌接受顧寧的建議,現在都是和廠家直接的訂貨,這樣一來,不但是壓低了價錢,也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店子售出去的東西,商標也有意思的開始統一化了。
當然,也不盡然一路風順,沈闌的店子統一定價的模式賺了錢,其他的商人都看在眼睛的,漸漸的也吸引了許多的商家的模仿,就像是顧寧最初預料的那樣。
雖然那些跟風開的店子,短期之內不能超趕,但也會讓客源分流。這確實是個麻煩的事情。
店子也漸漸的根據市場轉型,也不走一開始的低價戰,透過市場調研,沈闌把做得專案主要集中在女生用品,化妝品,文具 ,精品,飾品上面。還發行了店鋪的會員卡,一次性購物三十八元,送一張會員卡,所有的店通用,憑著會員卡能打八八折。
這樣一來,倒是留下了一批的老顧客,也有了固定的受眾群。
經過三個月的摸索,沈闌和顧寧兩個人商量,漸漸的把店子的顧客群定在了十二至二十八歲的女性。完成了一次徹地的轉型。
半年之後,店子的銷售額基本穩定了,這一年算下來,在這些店子上面賺得錢有本金投入的數十倍。沈闌註冊了商標,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在本省一家銷售量很高的報紙上投放了廣告,正式啟動連鎖加盟業務。
沈闌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也有了一些積蓄,去年夏天因為資金被擱置的湖邊會所,再一次提上了行程。
顧寧也四處考察了下,做了許多準備,她雖然不會畫施工圖,但是因為多活了一世,好歹看得比較多,思想和現在比起來,還是比較潮流的。
按照她自己的話來說,雖然不能說走在時尚的的尖端,但應該還是比較的高瞻遠矚的……
顧寧很重視這個工程,分別的約了不同的三家施工公司,也和不同的設計師有許多的交流,雖然她不會做,但是至少她會說,能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清楚的表達出來。
前後斟酌了一個月,顧寧才終於把負責這個方案的設計師定了下來,介於顧寧的諸多要求和精益求精,對方給出的報價不便宜。
所以,再一次超過了預算……
顧寧自然不肯把檔次降低。而沈闌那邊,若是把錢都投在了這個會所上,就會資金斷鏈,這樣做很大的風險。而且說實話,沈闌雖然支援顧寧,但其實對這個臨湖的會所一直抱著懷疑的態度。她覺得必要這麼寸土寸金的去搞一個會所嗎?到時候別人不買賬怎麼辦。
所以又走入了困境。
顧寧最後思索了下,和沈闌說:“這樣不行,不能一直拖著不開工,這樣吧,我去找個人合股,這樣資金壓力會小一些。”
沈闌有些意外,不明白顧寧為什麼這麼堅持。她想了想問:“你去哪兒找人合作?”
這麼砸錢的案子,只怕動心的人少。
顧寧笑了笑:“會有辦法的。”
話雖然這麼說,其實顧寧心裡卻沒什麼底,去哪兒找個豪投錢?確實比價的棘手的一件事。但是她還是不想就這麼放棄,想再試一次。
如果實在不行,也不會覺得有遺憾。
這天顧寧從工地回來,拿出鑰匙準備開門,門卻突然從裡面被開啟了。
張佳佳眉眼帶笑的看著顧寧,“寧寧,你猜誰來了”
顧寧心裡雖然有預感,但是走了進去,看到坐在客廳裡的人是時候,還是怔了怔。
沙發上的是人,赫然是消失了半年多的趙岷。
趙岷站了起來,朝著顧寧揮了揮手,彎起了唇角,“好久不見。”
十個月不見,顧寧覺得眼前的人,像是變了一個樣子,耳朵上有一排的耳釘,整個氣質都變了,竟然讓她覺得有幾分的陌生。
作者有話要說:先更像 等下吃個東西回來改錯字 ==
其實我已經改過來一次 但是應該還有蠻多蟲子
所以會再改
那啥
在追文的基友說看我的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