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王資深的前輩,小王雖然覺得沒必要,但不欲與老胡起爭執,還是看了起來。
沒想到只看完第一頁,小王就愣住了。他忍著心中的驚訝,快速地繼續往後看去。
整篇綜述看完後,小王久久回不過神來,最後只得遞給一旁的老胡,“胡師傅,您比我有經驗,您幫我再看一遍這篇綜述。”
胡師傅見小王這樣,也是一臉驚訝。他剛才不讓小王直接扔掉,是因為他工作認真,見不得小王敷衍。但他心中也覺得,一個從來沒有在能源領域發表過論文的中學老師,寫出來的綜述,肯定是一堆垃圾。
胡師傅詫異地接過信紙,仔細地看起來。反反覆覆地看了幾遍後,胡師傅才將手裡的信紙放下,嘆口氣道,“寄給那幾個大學裡的審稿人吧。”
聽到老胡的話,其他同事也都一臉驚奇的湊過來,拿來林景蘭的論文分別傳看。
小王聽到老胡的話,一臉驚訝,“真的要寄?審稿人都忙得要死,一個無名小卒寫的綜述,無論如何都是發表不了的吧?再浪費審稿人的時間……”
老胡搖搖頭,“無名小卒寫的綜述為什麼發表不了?是因為我們只認權威不看論文質量嗎?不是。”
老胡繼續說,“是因為從來沒見過無名小卒寫出來過有價值的綜述。”
老胡教育小王,“可這篇綜述呢?你也看過,心中應該有數。既然這篇綜述的質量能透過我們的初審,為什麼不寄給審稿人?”
另一位同事此時也看完林景蘭的綜述,表情複雜地附和老胡的話,“寄吧。這篇綜述確實不錯。”
小王點頭,將林景蘭寄來的一式四份的論文,取出三篇,分別裝在信封裡,在信封上寫上三個審稿人的地址。
。
八十年代,論文稽核還沒有盲審這一說,審稿人直接能看到論文作者的名字和單位。
陸教授收到《能源》審稿部寄來的林景蘭的論文,最先看到的就是林景蘭和青山中學這幾個字。
雖然心中驚奇,詫異於一箇中學老師的論文竟然能透過初審,進一步寄到他這裡來,但陸教授為人治學最為嚴謹,還是仔仔細細地看起這篇論文。
看了兩行,陸教授發現這竟然還是一篇綜述的時候,就更驚訝了。
但他又往下看了兩行,就被這篇綜述吸引住——這篇綜述行文的結構十分清晰,語言也很嚴謹。陸教授不由自主地加快閱讀速度,迫不及待地想看完這篇綜述的內容。
一口氣看完後,陸教授激動地站起身來。這篇綜述雖然很基礎,但是其中的評價和展望都相當有價值,甚至有可能對之後幾十年的研究都十分有指導意義。
這樣的展望,真的是十分有可行性……陸教授激動地想到,能寫出這樣的展望的作者,一定在這個領域有極深的造詣!
其實,林景蘭的專業水平雖然高,但還真沒有達到陸教授想象中的驚人高度。只是她幾十年後穿越回來,已經知道之後的研究進展,這樣再寫“展望”,其實對於她來說,就是在寫總結……
陸教授落筆,毫不遲疑地寫下自己的稽核意見——
透過!
。
與此同時,北京的張教授也看完了林景蘭的綜述,卻沒有立刻落筆寫下稽核意見。
張教授想到,這篇綜述的確寫得很好,引用的文獻和資料看起來也沒什麼問題。如果是哪一位大學教授寫出來的,他完全不會懷疑。
但作者是一名中學老師,其中引用的很多文獻,可能根本沒有機會查閱到。
張教授本著嚴謹的態度,決定明天去圖書館檢查一下論文中引用的文獻。雖然看起來沒有問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資料造假的可能……
如果真的是資料造假的話,那就不是論文質量問題,而是作者的人品問題了。張教授以前也揭發過幾個資料造假的作者,對這種行為,他從不姑息。
☆、第26章 過稿
張教授雖然工作很忙,但還是特地抽出時間,在圖書館裡一篇篇地查閱林景蘭的引用文獻。
足足用了半天,張教授才在各種不同的書中期刊中,找到了林景蘭引用過的二十幾篇文獻。還有五篇,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
張教授看著林景蘭的參考文獻名單,眉頭緊皺。她的參考文獻格式非常標準,寫得清清楚楚,引用了哪本書裡第幾頁的哪篇文獻,沒有絲毫含糊。
張教授沒有找到的五篇文獻,都是外文書中的。他乾脆連林景蘭的寫的書名都找不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