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2/4 頁)
性,只要稍微估計一點裴家人的感受,都不可能與他為伍。
果斷將這個念頭摒棄,撫遠侯不再提這件事情,轉而換了其他話題:
“可查出來,背後陷害太子的是何人?”
雖然是寧王刺殺的太子,但是撫遠侯和好些人一樣,都不相信寧王是出於本心這麼幹的,他必然是受了誰的指使,才會做出這樣衝動的事情來,只有抓住了指使寧王這麼做的人,才能知道到底背後是誰在害太子。
皇后讓自己平靜下來,恢復了端莊:
“派出去調查的人這兩天就該有結果了,寧王在出事前一段時間,跟一個叫做韓平的人接觸頗多,現在只要找到這個韓平,一經審訊,大概就能知道,幕後想害太子的到底是什麼人了。”
“韓平?”撫遠侯沒有聽說過這個人。
“在寧王落難以後,就是這個韓平一直在接濟寧王,前前後後,給了寧王有七八萬兩銀票,銀號裡的人見過這韓平幾回,說每回只要這個韓平在,寧王都能拿出好幾張大額銀票出來通兌,因為數額巨大,所以銀號的夥計就認識這個韓平了。”
皇后在太子遇刺當時,的確是想把寧王碎屍萬段的,但是後來冷靜下來,仔細想了想,寧王已經被貶黜王府,不會對太子造成什麼傷害,同理,太子對他也沒有威脅,為什麼寧王會突然對太子下手呢,若說是為了安國公,可為什麼一開始的時候,寧王不作為,非要等到被貶黜之後好幾個月才動手呢?若太子不召見他,他是不是這輩子都沒有動手的機會了。
種種疑惑讓皇后反而相信了,寧王不會是幕後黑手。
“之前抓了安國公的長子安城來審訊,韓平這個人就是安城供出來的,並且將韓平的畫像畫了出來,供官府抓捕,兩天前,我的人來報,說是在保定見過此人,已經派人去抓了。到時候,定能查個水落石出。”
皇后將希望寄託在這個韓平身上,若是能找出幕後黑手,她說不定還能為太子再扳回一城來,只希望這個韓平別像個泥鰍似的難抓。
撫遠侯知道這些後,提出:“你的人在什麼地方,我多派幾個去,你的人抓人不行,這件事情宜早不宜晚,必須今快查清楚才行。”
太子現在的聲勢剛剛不穩固,若是時間長了,拖延下去的話,只會對太子的聲望越來越不利。
皇后知道這個道理。將她的人傳回來的書信盡數交給了撫遠侯,撫遠侯拿了書信,便離開了皇宮。
兩天之後,撫遠侯的人果然不負眾望,成功將潛逃在外的韓平給擒回了京城,撫遠侯親自連夜審問之下,韓平差點被打死之前,終於吐口承認了是自己挑唆寧王對太子下手的,而背後指使他的人則是一個叫做蔡志成的人,這個蔡志成似乎挺有名,韓平一吐口,就有獄卒說出了其身份——晉王府的長史,忠勇伯府次子,其妻乃是薛家的旁支表親,當初就是拖了這門親的緣故,才在晉王身邊謀取了這樣的職務,後來因為辦事能力還可以,就一直在晉王身邊替晉王辦事。
有了這份證詞,撫遠侯瞬間就縷清了關係,蔡志成告訴他,他讓韓平在寧王面前說,當初安國公府的案子是太子在背後推波助瀾,是太子害的寧王這樣悽慘,一步步挑起了寧王對太子的恨意,正巧趕上了太子召見寧王,寧王想也沒想,就藏了一把匕首帶進了東宮,因為他的身份,入宮無需檢查,就這樣,寧王見了太子以後,恨意席捲而來,想也沒想,就在太子的身上捅了個窟窿眼兒,釀成大禍。
這件事情,單獨看,是看不明白的,但是連在一起就很明確了。
晉王讓蔡志成收買了韓平,讓韓平以朋友的名義幫助寧王,取得寧王的信任,再在寧王耳邊敲邊鼓,說當初安國公府是太子蓄意陷害,而安國公府出事之前,的確是太子和寧王鬥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這樣一來,寧王對太子陷害一說自然深信不疑,埋下了這致命的隱患。
不得不說,晉王這一招確實厲害的很,一箭多雕,既讓寧王和太子自相殘殺,解決了寧王,又讓太子身受重傷,然後這個時候,晉王再站出來主持大局,好一招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連環計用的可真好。
撫遠侯讓人取了蔡志成和韓平的證詞,打算第二天去回稟皇上,讓薛家和晉王都脫不開干係,然而詭異的是,當天夜裡,嚴防死守的牢房裡,蔡志成和韓平居然悄無聲息的被人殺了,並且所有護衛沒有任何察覺,兩人全都是被見血封喉的,連喊都沒有機會喊出來,就那麼死在了牢房之中。
撫遠侯的人憑著一點蛛絲馬跡,追著那些兇手而去,他們用的是軍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