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3/4 頁)
不小的麻煩。
這原本只是一件秘密任務,為了減少損失,仁光帝權衡風險後,御駕親征,就是想要儘快把事情解決,不引發太大的騷動,也不被人注意到,無奈事與願違,華爾森林裡驚天動地一戰,搞得損失慘重,聖蓮教那邊也就算了,顏龍濤瀾帶出去的高手,全是九門提督府的菁英,一朝盡喪,這件事情就鬧大了。
那些九門提督府的高手,雖然不是皇親國戚,卻也不可能是沒背景的平民百姓,基本上都出身世家,在帝都有根深蒂固的家族力量,他們的離奇身亡,讓梵薩丹倫的多個豪門世家為之震動,聯名上表,要求追究責任,而首當其衝的,就是顏龍濤瀾。
不管是為了執行秘密任務,還是什麼其他理由,弄出這麼嚴重的死傷,顏龍濤瀾勢必要負上責任,而來自那些世家的彈劾炮火之猛烈,也到了一個反常的程度。
原本顏龍濤瀾的角色十分微妙,既是仁光帝最信任的親弟,同時也是葉狐太后的親生幼子,這樣的雙重身分,使他成為帝黨、後黨之間的溝通橋樑,哪怕是再敵視仁光帝的後黨大臣,對上這位親王殿下,也要客氣幾分,留些餘地。況且,在仁光帝尚無子嗣的情況下,假若仁光帝身亡,顏龍濤瀾就是即位的最佳人選,光是為著這一點,後黨中人就必須和他維持友善關係。
九門提督一職,掌控帝都的治安與兵權,非同小可,可以說搶到了這個職位,就有發動政變、兵變的能力,素來不旁落於他人之手,都是由皇親國戚來擔任,更是帝、後兩黨必爭的位置,當初仁光帝能將這位置搶到手,幕後的利益交換可沒少作,而除了顏龍濤瀾,仁光帝也拿不出第二個能讓雙方接受的人選。
這一回,十幾個世家,幾十名文武官員,連著上奏彈劾顏龍濤瀾失職,要求追究責任,其炮火之猛烈,連仁光帝也不能無動於衷。
許多人都認為,九門提督一職,關係重大,仁光帝當初費盡力氣才爭到手,如今斷無可能放棄,所以面對群臣彈劾,想要保住顏龍濤瀾的仁光帝,就只能作出利益交換,在其他方面作更多的退讓。但誰也沒想到,面對群臣彈劾,仁光帝毫不堅持,立刻表態同意,免了顏龍濤瀾的九門提督之職。
這道詔令,確實嚇到了不少人,任誰都想不到,仁光帝這回居然如此好說話?而在他們驚疑不定的同時,顏龍濤瀾也整個糊塗了,重傷未愈的他,不得不離府入宮,親自詢問仁光帝。
“皇兄……為何了?九門提督的位置,是我們當初費盡力氣才搶到手的,為何要輕易讓出?我知道朝中的彈劾力量很強,但我們也並非沒有辦法應付啊?只要在其他方面做些利益退讓,還是能保住這個位置的。”
“是沒錯,但濤瀾你想過嗎?這麼一來,我們只是保住了敵人讓我們保住的東西,而敵人成功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東西,我們完全按照敵人的安排在走,看起來好像損失不大,其實這已經是最大的失敗了。”
仁光帝道:“最近我有些感覺,帝都、皇宮,雖然可以說是帝國的中樞,但我們幹了那麼長時間,都快搞到令不出帝都了,這非但沒有我們當初想的效果,還搞到好像我們整個被困在裡頭,感覺實在太糟了。再說,你這個九門提督,雖然已經很能收攏人心,可頂多就是別人喊造反的時候,那些兵會乖乖不動,不附逆,如果是我們喊政變,他們能聽你的使喚,任我們兄弟說殺誰就殺誰嗎?”
“這個……九門提督所轄京兵,其家屬都在帝都,過半出身貴族世家,想要靠他們來剷除後黨,這個是不太可能……”
過往說到與後黨的鬥爭,顏龍濤瀾的主張一向溫和,避免過於激烈的手段,流血更從不在考慮範圍,但這次從華爾森林回來之後,似乎為了表現對兄長的忠心,他在考慮事情上百無禁忌,什麼手段都能列入考量……對於這一點,仁光帝不是沒有感覺。
“是啊,既然不可能,那我們繼續被困在這裡,有什麼意義呢?與其繼續這樣有力難伸,不如放開手去,培養我們自己的力量。”
仁光帝道:“東方和小陸他們三個,將被送去北地練兵,但這三個傢伙是戰場上的新丁,除了武功夠高,別的啥都不行,短時間內指望不上,與其靠他們,還不如靠你,朕已經想好了,找一處靠近北地邊關的荒城,以協防為名,讓你在那邊練兵,練一支勁旅出來,手上只要有兵,近可支援北地戰線,省得東方他們三個還沒成長就先完蛋,遠可以圖謀京師,只要這支部隊夠強,駐紮位置選得好,一下奇襲帝都,比你掌握帝都兵權還管用。”
“此法……也成。”
單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