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2/2 頁)
餘不足取也。”文宗聞言稱善,對宰相們說道:“時和年豐,是為上瑞;嘉禾靈芝,誠何益於事!”唐文宗和鄭悰以民本思想客觀看待祥瑞,這是一種進步,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騶虞在唐代中晚期已經不很常見了。
與今天一樣,大熊貓在那個時代也承擔著轉達友誼的國際使命,據日本《皇家年鑑》記載,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則天將一對活體白熊(大熊貓)和70張皮作為國禮,送給日本天武天皇。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幽室靜養,感覺冷風颼颼,膚寒頭疼,有人送給他一個畫了大熊貓的屏風,果然有避風祛邪,驅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賦詩《貔屏贊》,以對大熊貓的讚美來表達一個和平安靜的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意義,戰爭和動亂只能給人民帶來不幸和饑荒。
明人李時珍寫《本草綱目》,對貘的藥用價值專門作了研究,認為“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時有貘,頗為山居之患,亦捕以為藥”,貘皮“寢之可驅瘟癧,闢溼氣邪氣”,膏可“治癰腫,能透肌骨”,尿主治“吞銅鐵入腹者,水和服之即化為水”。
從各種記載看來,大熊貓在古代曾經分佈在中原的河南,西北的甘肅南部、陝西中部,長江中游的湖南、湖北,西南的雲南、貴州,以及四川盆地東南緣和東北緣等廣袤地區。16世紀以後,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熊貓的數量和活動範圍逐漸縮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古友好使者
學者菲爾?迪安認為,熊貓是中國的主要文化象【炫|書|網】徵,“它可愛的令人想撫摸,能傳達出友好的資訊。”而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熊貓的形象則是能聚財囊、催官運的祥獸,或如虎豹般威猛的動物。國寶熊貓曾有著眾多截然不同的稱謂,如貔貅、貘、貊、騶虞、食鐵獸等。
《史記?五帝記》中曾錄,4000年前,黃帝在阪泉大戰中,曾用馴養的虎、豹、熊、貔貅(雄為貔、雌為貅)等猛獸助戰,打敗了炎帝部落。所謂“如虎如貔”,正是對勇士最盛行的讚美。西晉時,因大熊貓食竹而不害性命,被視做象【炫|書|網】徵和平友誼的“義獸”,至唐代,“騶虞”仍然作為瑞物而受人重視。
根據日本皇家年鑑,早在公元685年10月22日,唐朝皇帝送給日本天武天皇兩隻白熊和70張毛皮。這一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誕生之年,也是女皇武則天登基之年,因此天朝以厚禮賜贈鄰邦。據大熊貓專家胡錦矗考證,白熊極可能是大熊貓。
更多精彩,更多好書,盡在【霸氣書庫…】》www。87book。com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