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第3/4 頁)
實驗。主要是摸索不同風力條件、不同機身重量下飛機滑跑起飛的最短距離,還有考慮到海浪海霧的影響,他們也多次試驗了在溼滑甲板上的起飛。
他和其他幾位試飛員,一次次地挑戰著滑跑的極限距離,在空載的情況下他甚至可以只滑行九十多米就一飛沖天。
可以說,這些飛行試驗,每一次的風險性,都要比公開給海藍等學員們現場觀看的那一次高得多
找出飛機效能的極限,劃定安全飛行範圍,每次飛行都是探索未知的世界,風險如影隨形——這就是試飛員的工作常態。
高風和同事們對風險早已習以為常。只是他們在模擬臺上飛得越多,就越是迫切地希望能在真正的航母甲板上起飛。
遙想一下,在那大海中劈波斬浪高速航行的航母上,在那個會不斷地左右橫搖、縱搖的甲板上,逆風起飛——光是想象,就足以讓喜(霸氣書庫…提供下載)歡刺激、不懼危險的高風,很是嚮往
還好,很快有訊息傳來——上面已經確定會讓瓦良格號在半年後下水試航。
雖然首先進行的是航海、動力、通訊等方面的測試,但是艦載機的上艦測試,最遲也會在明年初就必須展開。
高層們希望試航和試飛同步進行,爭取在今後兩年內完成試飛,儘快批次生產殲15,迅速組建海軍航空兵的第一個艦載機大隊,使我軍對外界宣稱的航母訓練艦,其實也能形成一定的戰力。
這讓試飛團感到了一定的壓力。
雖然有人認為殲15就是蘇…33的山寨機,但是它們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只是表面上,二者的氣動外形很相似,但飛鯊內部的航電、雷達、武器等系統卻都是“中國芯”,比蘇…33至少先進了一代。
而且,飛鯊畢竟是艦載機,艦載機又遠比陸基飛機複雜得多。
在設計中,殲15為了減輕自身重量,使用了新型複合材料;為了承受降落時對甲板的猛烈撞擊,以及抵抗海鹽侵蝕,又必須強化機體的整體強度;它的飛控、雷達和火控系統,都增加了富有海軍艦載機特色的東西,比如自動著艦引導裝置,雷達也強化了對海搜尋和反艦導彈制導能力,機身可攜帶多種空空導彈和反艦導彈。
所以,殲15對空軍來說,還是一架完全陌生的新機型,有很多新技術新材料新裝置,都需要在試飛中進行測試和定型。
在國際上,大部分先進戰機從首飛到定型需要上千架次的試飛,歷經六到八年的時間。我國的殲10戰機的試飛,只用了六年時間,而且在高強度的試飛過程中沒有摔過一架飛機,甚至連飛機大幅度損壞的事故都沒有發生。這已經是試飛界的奇蹟了。
而現在,高層竟然要求殲15在首飛後不到4年的時間裡,就要完成全部試飛任務,包括艦上試飛任務。
試飛團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卻沒有人產生畏難情緒。
相反,高風和戰友們都認為,完成任務就是軍人使命,克服困難就是軍人的責任。
他們滿懷激情,進行著緊張的試飛工作。
這份激情,除了源自他們自身對飛行的熱愛,也來自同行戰友的成績與民眾情緒的激勵鼓舞。
此時,殲20戰機的首飛成功,引起了國內外軍方和民眾的關注。這一隱形戰機,是國內研發的第四代重型戰機,可與美軍最先進的…22/…35相媲美,未來將取代殲10和殲11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
高風偶爾瀏覽一些著名軍事上軍迷的帖子,看到那些熱情洋溢地為中國軍工加油的留言,就會心情大好。
他有時也會微笑著想:你們才看到黑絲帶,就這麼激動了,如果讓你們知道我們還有更先進的戰機,也在秘密進行試飛——不知道你們又會怎樣呢?
是的,在這個西北試飛基地裡,不是隻有殲15的試飛任務,兄弟試飛團的戰友們也在試飛著其它的新型戰機,以及新型的機載導彈或武器。
這裡的人雖然默默無聞,但他們以自己的無聞,為國家的強盛創造機會。
這些日子裡,在基地的場站跑道上,幾乎每天都有幾架不同的新機型的原型機,在交替起降,進行著各種試驗。
居住在2公里外的軍人和家屬們,也天天都能聽到那邊傳來的飛機轟鳴聲。
每到這時,海藍就會抱著孩子們站到後院的玻璃花房下,遙看著那邊的藍天。每當看到飛機掠過天空,她就會伸手指給孩子們看,“快看——飛機那是爸爸在天上飛呢”
也許是她的笑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